【緣 起】


  爾雅的日記叢書最早是由隱地率先撰寫,就是「2002 隱地」日記書的源起來自法國某家出版社,每年的日記書由不同的作家負責撰寫。隱地是一位資深出版人兼作家,創辦爾雅出版社已有32年之久(1975-2007),當前出版業低迷的氛圍,文學如同受到了芮氏七級以上的強震,環顧一片狼籍,他仍舊堅持著一年出版20本書的原則,默默地耕耘文學這塊園地,力挽狂瀾。

  致力於捍衛中華文化的余光中、「搶救國文聯盟」的發起人,和隱地同是為了拯救當前貧瘠的文學不遺餘力,正因作者有這份堅持,「2002 隱地」書中隨處可見的,是他個人從出版界、書店經營、讀者喜好等的切面,給予一針見血的諫諍,以一位出版人和讀者的角度交錯切換,沒有誇大矯飾,當今讀書的風氣,可謂是降到了冰點,凍結不動了。

  作者隱地,本名柯青華,浙江永嘉人(和已故作家琦君算是同鄉),一九三七年生於上海,十歲時跟隨父親來台。妻子是林貴真,亦從事寫作。最初寫小說,五十六歲,突然寫起新詩,寫詩,表示一種率性,擺脫了商業企圖心,出版原野反而變得寬廣,不必處處遷就市場的起伏。創辦爾雅出版社已有32年(1975-2007),經營理念深受林海音的影響頗深。


 
【2002隱地】


 
  王藝學曾經譽為本書是「……使得本書在記錄時代跫音、針砭社會亂象、為出版界把脈、為文學提出一家之言的層面上,超越了私人日記所能承載,而具有更久遠的價值。」,對於部落格以撰寫網路日記起家,當然沒有隱地撰寫書籍那種名家之風,不過,部落格是小範圍的記錄與評論,而隱地這本書,卻是廣泛地提到了文學等相關應該走的方向,只是當今的文學如歷大地震後的狼籍,文壇的怪事何其多,逐一批判諸多的怪現象,「感時花濺淚」(杜甫.春望),作者往往寫著,眼看著「文」風日下,他一個人勢單力薄,字句之間盡是痛心疾首的呼喊,卻又充滿著對之無能為力的無力感。

  西方有文藝復興運動,民初有胡適倡導白話文學運動,身為讀者的我樂於見到台灣的文學復興運動。(和推動「好文不寂寞」有些相似喔!)

  2002年是文藝界黯然的一年,許多位知名人士紛紛凋零,鹿橋、劉其偉、郎雄等人相繼辭世。同時也是台灣天災人禍的一年,331大地震、北台灣輪流限水,蘇惠珍與新瑞都案,馬、謝問鼎北高市長等等,當然這其中有說不盡的紛擾,爭論不休,飄搖在「內憂外患」之間,小市民在口水撻伐載浮載沉,無怪乎作者在撰寫日記之餘要喟然長歎了。

  諸多的困頓環伺當下,作者仍舊不忘享受生活、品味美食,主持主版社的社務之餘,往往偷得浮生半日閒,調適自我,「……百分之九十的客人都是女性,顯然比大男人懂得生活情趣,到底男人都在忙些什麼呢?」(4/11)、「忙,真的是生活品質的殺手,忙,讓我的生活變得粗糙。」(8/13),品味美食,作者似乎是個饕客,雖不若林文月、蔡珠兒等作家寫下膾炙人口的美食書來得精彩,書裡可見一斑的,不乏唇頰留香的珍饈隨筆。「生命屬於我們自己。一個人有了自己的人生觀,不為大環境所左右,這樣的人當然須有智慧」。(4/1)在我們整衣斂容、闔眼冥想之際,這樣的日記書豈是僅限於粗茶淡飯而已,縱然痛心疾首,始終對鍾愛的事業抱一分希冀、持一分光明,盼得有心人士攜手拯救這死寂的蕭索。

  韓愈曾呼籲過「文以載道」,不論是哪一種文體,日記書不外如此,在作者一甲子有餘的人生,賦予日記書對人生的感悟、時事的褒貶,早已超越了日記應有的涵泳芳華。曾有人攻訐此書乏善可陳,毫無深度可言,作者不以為忤,照單全收,反身吐吶的,是自己泅泳在寫作裡的執著。



【隱地之文壇面面觀】


  「大環境出狀況,大海洋中毒,小河小湖小溪當然全部變色。」(9/13),就作者評論文壇的各個層面而言,以同心圓來表達,社會環境的改變讓產業式微,影響力如骨排效應一般,商業化的短視讓越來越多的人不愛看書,到了下一代如果肯翻閱圖文繪本,恐怕要感激涕零了,昔日的書香社會已被商業社會吞噬淘洗,「一代不如一代」是作者感慨再三的。牽一髮而動全身,如今是評論媒體「各自為政」,書店「怪力亂神」充斥,作家「分身乏術」,出版社呢?正是泥菩薩過江,自身難保……(下圖裡,紅圈部份代表文壇的四個主角,黑圈部份就是較為抽象專事評論,最外圍就是社會的大環境了。)



書店經營-
  「在書店裡轉著,真正體會到汗牛充棟,書多到不可思議的地步。」「好的書店,就是最好的書評家!」(7/13)、「xx在書店業界經營了二十年,……排行榜就是一個始終爭議的話題,退書之凶,讓出版界吃盡苦頭。」(7/3),書店之所以「怪力亂神」充斥,曾經優質的非文學書和明星瘦身書、漫畫書並列暢銷書排行榜,並且流竄著八卦書、風水書與文學沾不上邊的書籍,漫畫與文學毫無關連,竟佔據了整個文學排行榜!?「儘賣些減肥風水八卦之書,真是讓人鬱悶氣絕!」(9/12),然而這樣光怪陸離的現象,不只這些!

作家寫作-
  「文人相輕,自古其然」(曹丕.典論論文),年輕的作家,「一代否定一代。好作品反倒被壞作品稀釋了」(10/12),此話一出,於我心有戚戚焉,作者「稀釋」用得精妙!好的作品就要在書店絕跡了,文人相輕,互相撲殺,豈是五○年代作家的作品,資深作家的書在書店已不復見,同時國外翻譯書蜂擁引進,活像是「崇洋媚外」,連作家也不懂得敬老尊賢,作家一老,就讓讀者遺忘,難怪已故作家無名氏晚來淒涼了。

出版百態-
  自從讀書的風氣銳減之後,書的影響力減弱,書店開始經營不善,導致老字號的書店如東方、正中、光復末路窮途,曾經金石堂和誠品也傳過財務危機,展開連鎖店塑身、縮減分店,書店、出版社、讀者之間相互影響,於是「出版社為了填補逐漸潰爛的退書現象」、「只好猛出新書」(8/1),豈只是打乒乓讓讀者眼花撩亂呢?說打撞球會更貼切些,正因書店不夠客觀的排行榜左右讀者判斷書籍,怪力亂神琳瑯滿目,出版社使出渾身解數,簽書會、預購潮等比比皆是,國際書展裡還一度出現清涼美女秀,可是絞盡業者的腦汁,全是為了讓書暢銷的花招。

文壇現狀-
  作者認為,台灣的文壇充斥著光怪陸離的現象,創版爾雅迄今32年,稱得上是「32年目睹之怪現狀」,慨嘆之際,「暢銷的書無人談,得獎的書無人買」(8/19),在劣性的演化下,文壇猶如長出一顆惡性腫瘤,整個文學市場分崩離析,學者和評論媒體(讀書人&開卷)各說各話,逐成一個PK擂台各自鼓譟著,你說你的、我說我的,南轅北轍,毫無「共通點」可言。

閱讀風氣-
  「大家讀的書都不一樣,甚至根本不讀別人認為不朽的書,這表示書對人的影響力減弱中。」(7/2),作者此言其實含蓄許多,愛讀書的人被視為異類,買書變成揮霍金錢,書香社會早已蕩然無存,加上電玩動漫橫行校園,台灣的下一代不再閱讀,庸俗化的讀物驅逐了正統書籍,誘惑社會不斷沉淪。文壇的怪現象多,社會的怪現象更多,作者痛批「台灣電視的特色就是妖魔鬼怪全在螢幕上大放厥詞,集人性最醜惡之大成」(11/13),電視媒體寵壞社會,妖言惑眾,縱容並且誤導社會大眾,從前一些良好的風氣絕跡,優質的讀物自然難以出現。






  向隱地致敬!這樣的日記書雖然並非真的日記,將散文用日記逐日陳述是一種新穎的表達,然而一位文壇魏徵,鞭辟入裡的剖析讀來言之鑿鑿。時序雖是進入初春,但屬於社會現象、文藝界的隆冬,何時才能大地春回?








關於本書-
 書 名:2002/隱地(足本)
 作 者:隱 地
 ISBN:957-639-365-5
 出版社:爾雅
 頁 數:637頁
 出版日:2003年6月5日

註:林文月著有「飲膳札記」、蔡珠兒有「饕餮書」等著作,這些先後都得過文學上的殊榮。

*延伸閱讀-
 
我們用什麼來寫日記?
 2002隱地(1-6月)博客來網路書店網頁(圖片來源)
 
2002隱地(7-12月)博客來網路書店網頁(圖片來源)
 
爾雅典藏館 2002隱地(足本)(圖片來源)
 
2006席慕蓉(日記書)

本文瀏覽人次:無料カウンター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