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食有關的介紹、報導向來受歡迎,從媒體、雜誌、部落格不分各個平台,總是能夠招徠許多人氣,自古民以食為天,連孔老夫子都說過「食色性也」、「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」的話了,認同吃在人們心目中的份量。當然,美食散文也不例外,這十年內陸續有幾本美食好書出版,舉凡林文月的「飲膳札記」、張曼娟的「黃魚聽雷」、蔡珠兒的「紅燜廚娘」、「饕餮書」及舒國治的「台北小吃札記」,各個膾炙人口,原來,美食也能透過文字,用眼睛看美食,一樣能夠望梅止渴。

  「飲膳札記」的作者林文月教授,在文壇裡行事低調,教學和家庭佔去了她大半的生活,她默默的從事筆耕、靜靜地完成翻譯,從來不為自己的著作宣傳、打廣告,出版人隱地曾經分析過作家分兩種,一種活動力強,到處都有演講或宣傳自己的作品;另有一種作家,從不在公眾場合出現,更絕少讓讀者知道自己的背景資料(2002/隱地),林教授很少在公眾場合出現,也許由於她是連雅堂的外孫女、連戰的表姐這層關係,還是已故臺靜農教授的得意學生,所以才格外低調?因此尋找她的資料(成長背景)費了不少周章。於是,她的外公、雙親,丈夫郭豫倫先生和子女,最敬愛的老師臺靜農、鄭騫、孔德成等幾位教授,都是書中最是活躍的人物,當他們大啖美食的時候,喜形於色,發出的讚歎是作者最難忘的,還有長輩們指導作者烹飪的竅門,當時的情景,長輩的神韻,也是作者念茲在茲,歷歷如新的記憶,書裡一共有十九道菜餚,自然也拼織成作者少女青春時代的十九段小故事。

  十九道菜餚裡有常見的也有少見的菜,有容易烹調也有難以料理的菜,在林教授的筆下寫來平實恬淡,結合多年烹調的經驗,從而在烹調菜餚中咀嚼人生況味,反覆閱讀之後更能領悟她在烹調過程的用心與執著,她也注重色香味俱全,食材的份量、烹調的時間、使用的鍋具都能拿捏得宜。作者好客,也喜歡宴客,記錄料理食材的流程和描寫主角飲食的習性的方面,彷彿又是按步就班,鉅細靡遺的記述著,既沒有運用形容詞修飾,也沒有太多的詩句裝扮,往事搭配著料理,料理配合著往事,兩者相輔相成,一篇故事看完,恰好上了一課紙上教學,倘若立刻來個現買現賣,對著林教授的「食譜」依樣畫葫蘆,烹調的成果往往又能得到出乎意料之外的驚喜。

  作家石德華先生曾經形容書中的文字,用繪畫的「工筆」、電影的「慢動作」,翔實呈現佳餚完成的每一步驟,所以他更認為每一道美食都像一個生命個體,由蘊釀而成長而完成。(石德華導讀.散文教室)

  正因林教授成長的背景,以及經常宴客的前提下,加上她個人對美食情有獨鍾,擁有獨到的鑽研,例如她對於用「潮州魚翅」宴客有這番的見解,她認為客人的胃口正值最佳狀況的時候,不致太餓亦未過飽(P.11),出發點就是考量了魚翅本身成本昂貴和烹調困難的兩大障礙,建議宴客的時候在前半席上菜,同時她對於商人的市儈和大眾飲食的缺點感到歎息,等到賓客耳酣酒熱之際,隨著宴客的氛圍迷失了味覺,才慢慢的推出「上魚翅了!」,裡面又不巧充斥假貨,企圖魚目混珠,對於一位講究美食的作者來說,最是不願意看到這種煞風景的場面了。

  「飲膳札記」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往事,在林教授的筆下,十九道菜餚裡穿插著逐段相關的往事,那對她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往事,旁人無可取代,她筆下的外公、雙親、師長等人,往者已矣,一去不復返,為了紀念、追憶他們,筆觸又轉為充滿懷念,還有絲絲的感歎,對他們存在著滿滿的敬意讓往事依附在美食佳餚裡,隨著作者用心的烹調,投注了溫馨的情感做為獨門的調味料,關於「蘿蔔糕」,作者喜歡在年節慶日重複母親往昔的動作,於那動作情景間,回憶某種溫馨難忘的滋味(P.117),讀到這裡,我們可想而知,當菜餚上桌的那一刻,滿室的馨香教人為之食指大動,這其中不乏長輩的指點,還有她鑽研的巧思。

  1993年林教授從台大退休不久,旋即移居美國,很可惜截至目前為止,她僅僅撰寫了本書而已。她曾經住過的上海、台北,還有父親的成長地彰化,母親的成長地台南,外公更是在兩岸來回駐足過,其實,各個地方還有諸多的美食佳餚沒有提及,甚至乃至於和老師、文友切磋得到的技巧,都只是淡淡的帶過,輕描淡寫,不免有些可惜。








關於本書-
 書 名:飲膳札記
 作 者:林文月
 ISBN:957-674-192-0
 出版社:洪 範
 頁 數:164頁
 出版日:2005年11月(初版十二印)

*延伸閱讀-
 
博客來,飲膳札記(圖片來源)
 
臺大近代名家手稿:林文月(有詳細的作者經歷)
 
九歌文學網林文月簡介
 烤烏魚子與煙火秀的跨年夜
 美食團當道 人人都是評鑑家

本文瀏覽人次:
Counter Stats
free web counter
free web counter Counter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