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鄉桂林,輾轉經過上海、香港等地,中國南方內地知名重鎮都有他們的蹤影,礙於戰亂倥傯,白先勇和他的父母家人在這些據點來來去去,最後在臺北落腳,成為他們終老的地方。《臺北人》的主角們亦不在話下,小小的社會眾生相,不分貧富和社會地位,各個階層一股腦地盡收眼底,當年從大陸撤退過來的老兵及其它人,也就是外省族群第一代,都是歷經滄桑的「臺北人」,看到書中的情景一定是感觸良多。

  「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」,生在富貴官宦人家的子弟們,一但生活的環境遭到戰火的蹂躪、政權的更替,除非可以如歷史人物李密、魏徵或作者的父輩李宗仁可以悠遊兩個政權,否則得回歸到樸素的平民生活,繁華落盡,浮生若夢轉成空,盛極必衰本來就是人為的,他們回歸平民,更是情非得已。作者從大陸到台灣後就讀高中,恰好是懂事又能寫下隻字半句的年紀,看著父親白崇禧被蔣介石刻意冷落,政治上的失意,就連宗教、私生活處處被監控,終日只能和母親四眼相對,長噓、短嘆過日子。從父親半生戎馬,曾是顯赫一時的陸軍上將,晚年在台灣抑鬱而終、瀛島歸真,他完全看在眼裡,父親過世的前後,《臺北人》裡的短篇陸續完成,尤其是代表父親的短篇《國葬》,似乎是刻意延後完成的。

  看過白先勇對父親的評斷,台灣對許多外省族群都是一個特殊的地方,拿蔣家父子來說吧,他們「反攻大陸」失利,其中的原因無可避免的,是自己的引咎、掣肘(他們的貪污不輸給扁家喔),咎由自取一併連累台灣人民,死後「蔭屍」(台語)處理,期待死而不朽的軀殼回歸「祖國」,一只堂皇的棺木隔著海峽和同是「蔭屍」用水晶棺陳放的毛澤東兩兩相望,兩個政敵死了還要大眼瞪小眼,這是他們生前始料未及的。

  也有許多外省人民來到台灣大紅大紫的,但那不是《臺北人》所要描述的對象,他們是一群日子過得每下愈況,一日不復一日的慘澹,日子艱苦,回溯過去是光輝的歲月,過去在他們的內心顯得難以忘懷,身在憂患重重的年代,他們的生活也格外心事重重。

  一如作者的大學同窗好友歐陽子在序言提到的,過去和現在以大陸落入毛澤東的手裡區隔,過去象徵年輕、富貴、風光、威風、健康,囊括所有好的一面,現在則和過去恰恰相反,天壤之別,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、無邊的諷刺,彷彿物極必反,反映在這群臺北人的身上,命運之神如此顛覆他們的人生,還有那幫「紐約客」。

  舊時的王謝堂前燕,情何以堪?

  感覺上白先勇擅長使用比較,除了每篇慣有的時空對比,還有主角之間的對比,是小說裡最大的特色。《一把青》裡的朱青和師娘,兩人在戰前戰後的樣貌各有不同;《金大班的最後一夜》裡金大班金兆麗和其它百樂門的姑娘,受客人歡迎的程度和從良後嫁做他人婦的殊異;《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》裡王雄和麗兒幼時的兩小無猜,長大後麗兒觀念轉變,王雄還是長工,他把對麗兒的傾慕轉移到喜妹身上,以及舅媽的反應;《思舊賦》、《梁父吟》、《孤戀花》、《花橋榮記》等都有相關的對比存在。

  小說裡反映當時某些歷史人物,包括作者的父親在內,往者已矣,舊事重提可以讓日後的讀者過去的面貌,倘若小說裡的主角還在世,身處某些歷史的核心,是尷尬還是光榮,端看那些事情的好壞而定,或是書本的主題性,像是李昂的小說《北港香爐人人插》,「點名」要一群蔣家父子時代的黨外人士對號入座,性事誰人知,實在光榮不起來。看過一些照片,《國葬》讓我篤定主角就是作者的父親,確定當時的葬禮備極哀榮,回教儀式外加國葬的規格辦理,奈何生前被軟禁黯淡度日,可見蔣家父子就是表面功夫一流的,表裡不一,就是這點讓人詬病許多年呢。(禮遇白崇禧將軍最好的辦法,就是比照二二八事件,還原歷史真相)

  很是能為同是自己的背景、立場表明心聲的作者,白先勇易地而處、將心比心,細膩的刻劃任意揮灑,鮮活了筆下所有的主角們,維妙維肖,《紐約客》是、這本成名作《臺北人》也是,他的作品多半是如此,即便是白先勇歡度七十大壽,他的作品暫時由天下文化糾集所有版權出版社限量發行,足見至今仍是風華不減當年,才是厲害。











關於本書-
 書 名:臺北人(典藏版)
 作 者:白先勇
 ISBN:957-32-4221-4
 出版社:爾 雅
 頁 數:231頁
 出版日:2007年5月1日(二版八刷)

*延伸閱讀-
 
爾雅典藏館 臺北人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