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  梓潔的《父後七日》一文,是她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之作,同名電影上映之際,恰好和同名散文集一齊出版,起初,這是由一篇記述親情、死亡和喪葬的散文,和《送行者-禮儀師的樂章》以禮儀師的角度詮釋同樣的物事,隨著角度和身份不同,即便是同樣的物事也會有所不同。

  劉梓潔的獲獎,是書中的同名散文,由於自己的父親已逝,有了親人過世的切身之痛,經歷過父親喪事的所有流程,於是開始記述父親故後,和家人、家族一同處理他的後事,一面回憶他的過去,健康的光景、在加護病房的模樣,一幕幕如幻燈片開始播放,過去是停滯不動的,充其量只能當個一齣記錄片開始不斷地放送,相信父親的死去,對作者而言仍是歷歷在目的,想要書寫關於身後事的種種自是非常容易,對此,死亡的議題向來嚴肅、悲傷又讓人難以面對、克服之,一個家族裡免不了有死人,大家一面料理父親的後事,一面回憶其它人過世後的情景,而後再對照到現在的亡者身上。


  作者藉由死亡、喪葬等流程,詮釋自己對父親的仰望、依戀,以及間接地訴說生命的意義,整本書還有提到整個家族的故事,小小的家族史都是你我每家每戶的代言人,同時在這些過程之中,隨著時間的淘洗,生者還得化悲痛為力量,繼續活下去,從而領悟失去的道理,明白形體的幻滅,其實是昇華成一種永恆,我們都明白孔老夫子的大道理「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」,但現在的社會要做到如此實在太難,唯有將父母的身影、懷念等等,全然地收納於胸臆之中,時時地遙想、追憶,那些亡者過去的存在才有意義。


  因為,親愛的父親啊,對我來說,你已是永恆的存在。(P.56)

  透過這句話,父親的死去已讓作者能夠坦然地接受,並能讓她時時地追憶,縱然傷感,也會因時間洗刷憂傷,最後,能看開生死,在心中化為一股力量,那麼,死亡的作用也就能真正地發揮了。


  書中還特別提到台灣的喪葬文化,這恐怕是全球各地最特殊一環,大體停放的日期,以及所有的儀式,都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,當然西藏的天葬也教人咋舌,台灣民間的喪禮僅管特殊,電影更是將喪禮的場景弄到維妙維肖,看了忍不住要連連默唸「阿彌陀佛」,最終,它還是讓許多經歷過喪親之痛的人們想起已逝的親人,心下悲悲切切,感傷的一面,還是表露無遺。


  所以,本書被譽為台版的「送行者」,不難理解,尤其對那些經歷過喪親之痛的人們,更是能直直地打痛他(她)們的心。


  本書的書介非常精彩,堪稱是一段精彩的文案,也不禁要對此叫好一番……




父後七日的作者和各版書封-





【博客來OKAPI】新手上路,《父後七日》作者劉梓潔-





2010-09-26公視中晝新聞("父後七日"熱映 彰化田尾場景爆紅)-





三立新聞報導父後七日-










關於本書-

 書 名:父後七日
 作 者:劉梓潔
 ISBN:978-986-6249-17-4
 出版社:寶 瓶
 頁 數:205頁
 出版日:2011年1月10日(初版五十八刷)


後記:不大能接受慶功時以喪禮的「罐頭通」(台語)做為賀禮,雖然是紅紙黑字,賀喜之用,不過作者不以為忤(從照片可以看得出來的嘛),乍看之下是認為祝賀的人們送到心坎裡了(很應景)……

*延伸閱讀-

 博客來網路書店 父後七日
 劉梓潔的部落格
 【2010年度新秀】劉梓潔:告別之後,才能開始寫作
 文學與電影搭檔演出 劉梓潔《父後七日》笑淚登場
 父後七日-7days in heaven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