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真實事件的《橋下殺人事件》(Under the Bridge),取材自1995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薩尼奇市,一位正值十四歲妙齡少女,蕾娜.維克被同儕圍毆施虐致死,由於當時蕾娜的死在加拿大國內普遍引起關注,命案發生迄今,轉眼之間過了十二個年頭,真正參與殺害蕾娜的一男一女,則是纏訟不斷,兩人對審判上的態度南轅北轍,尤其少女嫌犯以極度偏激、荒謬的行徑掩飾罪行,讓法官和輿論交相指責,目前最新的判決進度是2006年,少女嫌犯再度上訴,企圖申請第四次審判或無罪釋放,或者當局者迷,旁觀人認定她有優秀的犯罪基因了。

三個人過橋,卻只有兩個人回來……
失蹤的少女是迷路?還是逃家?
還是遭到謀殺?


  當被害人蕾娜慘遭兇嫌一男一女殺害之後,被棄屍在薩尼奇市臨近出海口的橋下,任其冰冷的屍體被海水來回的沖刷、侵蝕,無非是為了藉此消滅殺害的行跡,不毀屍、但要滅跡。

  未成年的少年少女,不惜痛下殺手,寧願觸犯法律的地雷,兀自葬送自己似錦的前程,其中的殺機、殺意,無論是否加拿大的社會產生畸變,都是值得我們一再探討與瞭解的真相。

  作者蕾貝卡.高佛瑞(Rebecca Godfrey)專攻以真實事件為背景改編的小說,亦即真實犯罪小說,她對該案件的細節感到模擬兩可,又礙於這些少年少女都是未成年,依法不得公佈姓名、照片等,因而決定走訪維多利亞少年感化院,從中探討凶嫌與被害人的關係、成長背景、性格與內心世界,了解案件的始末,釀成這樁悲劇的導火線,藉此,可以做為青少年(未成年)犯罪的借鏡。

  未成年的少年少女,無論是被害人、兇嫌,還是只是參與毆打,其中的動機或有殊異,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背景,人性向來是最難探討的一環,沒有絕對的對與錯,無論被害人是誰,絕對會在當地投下一顆原子彈,震撼整個社會。

  作者抽絲剝繭,帶讀者重回案發現場,詳細追蹤案件發展始末,深度呈現主角人物在七年之間的遭遇與變化。一方面在新聞報導的客觀口吻中,融入文學性的表現手法,行文優美而絲絲入扣;一方面細膩敘述犯案主角之內心世界,在法律之外,讓讀者自主地開啟思考的空間。

  將真實事件訴諸筆墨,帶領社會大眾清晰地回溯當年兇手犯案的當下,在不觸及雙方當事人兩造的敏感地帶、隱私範圍,相信由真實犯罪小說詮釋的犯罪與殺意,遠比虛擬的故事更具說服力,更能將警世的作用發揮到最大。










註:中文版書封屬高寶書版所有。

*相關連結-
 
校園喋血快報
 高寶書版集團 橋下殺人事件
 蕾貝卡.高佛瑞 個人官網(英)

本文瀏覽人次:

Counter Stats
melbourne handyman
melbourne handyman Counter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