坂幸太郎的小說泰半富有寓意,讀來具有截然不同的況味,題材新穎,從書名難以判斷作者意欲詮釋的內容,文字間流露幾許晦暗的成份,但在另一方面,主角的心態能帶給讀者光明、向上的感受,時而具有療癒的作用,又令推理與娛樂兩者並濟,充份展現出奇想的境地,在日本文壇獨樹一格。

  《蚱蜢》成書於2004年,伊坂幸太郎在此以昆蟲的變化,猶如螞蟻和蚱蜢(蝗蟲),隱喻工商社會人們為求生計,萬頭攢動的景象,尤其是交通時間的人們,更顯得庸庸碌碌。作者藉由主角之一鈴木,在本書初登場之際,開門見山地提出自己的論點,同樣都是群居動物,卻因人口激增,在有限、狹隘的空間下意識之間互相推擠,事實上不只是螞蟻和蚱蜢,蜜蜂等其它動物亦是如此,尤其是蚱蜢(蝗蟲),會因群聚生活改變自己的生活形態,此處和人們相仿。

  所以,誠如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好,以及淵博的知識,在《奧杜邦的祈禱》之後,四年後出版《蚱蜢》,兩者同樣具有奇幻的氛圍,更宛若劉墉的代表作《殺手正傳》,三名殺手-鯨、蟬和鈴木呼之欲出,正因他們的身份是殺手,尤以鯨和蟬兩人,踏上了以殺人為業的不歸路,至於鈴木,乃是為了亡妻橫死於車輪之下,面目全非,慘死的樣貌和生前的恩愛讓鈴木百感交集,正因如此,原先是一介平民的他,為了討回公道,他決心找上寺原經營的「千金」企業,在其中臥底、工作,以伺機殺害企業的少東。

  作者真正要詮釋《蚱蜢》的意涵,來自槿和鈴木的對話,導出了書中三名殺手的本質-
「同樣是飛蝗,也有許多不同的種類。如果成長在同伴眾多的地方,糧食會不足,所以飛翔能力會變強,好飛到別的地方覓食。」(P.185)、「不管是什麼生物,只要群聚生活,形態就會逐漸改變。變得黝黑、急躁、殘暴。等到回過神來,已經變成了飛蝗。」(P.185)、「群生相會大批移動,蠶食各處作物,連同伴的屍體都吃。即使同樣是飛蝗,也已經和綠色飛蝗大不相同了。人類也一樣。」(P.185、186),殺手普遍存在於極權、專制的政體之下,身在民主社會,或者是存在於黑道幫派之間,殺手不是與生俱來,而是愛恨的累積,與變質所產生,從中戕害社會,為禍不淺。

  三位殺手當中,被亡魂不斷糾纏、索命,身材魁梧的鯨;殺人不眨眼、不甘被操控,體型輕盈的蟬,作者在人物的塑造上格外有趣-身材魁梧之所以成為「鯨」,和體型輕盈之所以變成「蟬」,兩者巧妙地形成極端而又強烈的對比,加上一心為愛妻報仇的鈴木,三者之間,鯨和蟬儼然是殺手的過去式和進行式;另一位是殺手的未來式,準殺手鈴木是也,另外作者更想要強調的是,殺手內心的苦悶,那麼,作者是否打算將三位殺手集合在一起?

  明明在表面上是活在群體之中,內心裡卻又顯得份外孤獨、徬徨,於是三位殺手不約而同地都迷失了自我,才是最可悲之處,發生了黑吃黑和被仇家同化的情事,最是可見悲慘之處,或者如同真實的人生,多數人的「群生相」便是隨波逐流,在現實中載浮載沉,與在昆蟲生態中容易產生變化的蚱蜢,淒楚地走向他們的終點站,那正是作者想要傳遞給讀者的結果。

  蚱蜢便是蝗蟲,蝗蟲為求生存,振翅、群起而飛,饑餓的蝗蟲過境之後,留下處處民不聊生的景象,起初,人們和蚱蜢是對立的狀態,但在對立的當中,伊坂幸太郎找出了兩者的共同點,活下去,我們於焉乎在,生存何其重要。



蚱蜢的作者和各版書封-










關於本書-
 書 名:蚱 蜢(グラスホッパー)
 作 者:伊坂幸太郎(いさか こうたろう、Isaka Kotaro)
 譯 者:王華懋
 ISBN:978-986-6954-66-5
 出版社:獨 步
 頁 數:380頁
 出版日:2007年6月

*延伸閱讀-
 
城邦讀書花園 蚱蜢

本文瀏覽人次:
Counter Stats
work sydney
work sydney Counter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