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“文壇多面手”張賢亮:亦文亦商 傳奇人生

2014年09月28日 09:09:36

新華社銀川9月28日電(記者張亮、張文靜)27日,中國著名作家張賢亮在銀川逝世,享年78歲。

張賢亮經歷過農民、教師、作家、商人、政協委員等多種人生角色,他的一生和他的作品一樣,精彩異常而又爭議不斷。斯人已去,但張賢亮在中國文壇和文化創意產業留下的巨大財富,值得後人銘記。

張賢亮1936年出生於江蘇南京,但真正改變了張賢亮一生命運軌跡的事都發生在寧夏。1955年他和家人來到銀川務農。從1980年起,張賢亮開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。上世紀80年代,張賢亮文學創作達到高峰期,這期間他共完成了400多萬字的文學創作。

“在二十多年的生活磨難中,他從生活的底層汲取了酸甜苦辣必備的人生經驗,大西北的自然環境和勞動人民的熏陶,對他作品的藝術氛圍、感情基調、語言色彩等起著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,形成他那雄健、深沉、凝重並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藝術風格。”一位文學評論家這樣評價張賢亮的作品風格。

文學界普遍認為,張賢亮作品更重要的意義在於,他在突破一個個文學禁忌的同時,給讀者播種下了思想解放的種子。張賢亮曾評價自己是中國新時期文學領域闖禁區的領軍人物:“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驗,體會到自由的可貴。我第一個寫性,第一個寫饑餓,第一個寫勞改隊,我感到非常自豪。”

寧夏文學評論家哈若蕙認為,有爭議就意味著有突破,在當年壓抑的文學環境下,張賢亮敢於突破禁忌,寫常人之不敢寫,這讓他成為新時期中國文學的標誌性人物。

身為著名作家,張賢亮在人生的後半期最引以為豪的“作品”卻不是文學創作,而是“出賣荒涼”。勞改期間,張賢亮偶然發現了一個明代古堡遺跡,這片遺跡獨有的蒼涼和悲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上世紀80年代,在張賢亮的舉薦下,《牧馬人》《紅高粱》都在此拍攝取景。

“鎮北堡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影視文化基礎,我就想把這個地方做成一個電影外景基地。當時我用自己賣外文譯本的79萬元外匯存單做了創業的貸款抵押金。”張賢亮生前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道。

就這樣,在這個荒涼了幾百年的廢墟上,拍攝出了《大話西遊》《新龍門客棧》《東邪西毒》等一部部膾炙人口的電影,創下了中國影視界的奇跡。時至今日,不少電影人仍非常感謝張賢亮。在得知張賢亮去世後,羅家英、王家衛等影視界知名人士都表達了對當年“張老師”支援電影拍攝的感謝。

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高國強回憶,2010年,他到寧夏“取經”西部影視城的發展經驗,並拜訪了張賢亮。“我考慮在甘肅也打造一個影視城,當時,張老師毫無保留地告訴我他當時創辦西部影視城的起步思路和經驗。”

從79萬元的投資開始,經過20多年的發展,鎮北堡西部影城已經擁有超過3億元的資產,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,年遊客量已經連續3年超過一百萬,並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性開發的實驗基地。

蘭州電影製片廠原廠長、國家一級編劇孫中信曾於2003年與張賢亮有過合作。談起張賢亮,孫中信有說不完的話:“他很健談,精神氣十足,本人看上去要比真實年齡更年輕,為人隨和,很有想法,思想敏銳、意識超前。”(完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張賢亮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