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奈保爾: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 因為我是為文學服務的

2014年09月04日09:16 環球人物雜誌

  人物簡介

  維.蘇.奈保爾,英國著名作家。1932年出生於特立尼達島上一個印度移民家庭,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,畢業後遷居倫敦。上世紀50年代開始寫作,著有《米格爾街》《自由國度》《大河灣》《非洲的假面劇》及“印度三部曲”等。2001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。

奈保爾

  (《環球人物》雜誌顧明)2014年上海書展上,最重量級的活動之一是諾貝爾獲獎作家維.蘇.奈保爾(下文稱奈保爾)的到來。這是奈保爾第一次訪華,他還將在上海度過自己82歲的生日。不久前在《上海書評》上,荷蘭作家伊恩.布魯瑪寫道:“奈保爾呈現出的公眾形象是個憤怒的男人,很容易動氣,可能會沒來由地做出驚人的粗魯舉動,執迷於自己偉大作家的地位,刻意發表驚世駭俗的言論,無法忍受蠢人,或者說任何人,包括那些與他最親近的人。”

  這些描述,和出現在中國讀者面前的奈保爾判若兩人。因為從倫敦長時間乘坐飛機,又參加《大河灣》的中文版首發式,奈保爾疲憊而虛弱,只能坐在輪椅上亮相。他的夫人納迪拉,時刻在他身邊。奈保爾顯得少言寡語,大部分回答都由夫人代勞。

奈保爾

  一旦有了期待就看不見你要看的東西

  來中國前,奈保爾說自己並沒有在心裏放入太多的期待,“因為一旦有了期待就看不見你要看的東西,我只是過來然後觀察就可以了”。這位超級愛旅行的作家,每到一洲一國,都會寫點什麼。但對於是否會寫中國,他直接回答:“也許不能了,因為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,需要認真地體驗、觀察,需要很多知識,但是現在我沒有這些。”

  奈保爾似乎也沒有滿足中國讀者對他的期待。在論壇上,他很坦白地說並沒有讀過中國作家的作品,也沒有和中國的作家有過交往。他的夫人則出來圓場:“他給中國的一位詩人頒過獎,我們是在威尼斯碰到的。因為他是評委,所以看過那位元元詩人的作品。”

  整個中國之行,奈保爾都更樂於當一個少言多聽的角色。在杭州,當被問及想要推薦哪一本書給中國讀者時,奈保爾直言:“我不喜歡這個問題,我不想強迫讀者讀這本書,或者那本書,他只要讀書就行了。”這次又是夫人替他做了耐心的解釋:“我認為奈保爾所有作品都非常優秀,如果是第一次讀,我會推薦他的早期作品《米格爾街》。作品就像堆磚,如果是一個年輕人,可以從早期的喜劇性作品開始,以後會形成自己的閱讀路線。”


奈保爾2
奈保爾和第一任妻子派特結婚時的合照。


  旅行挽救了他

  在沒有獲得200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之前,奈保爾對中國人來說,還是個陌生的名字。他出生在特立尼達,這座位于加勒比海的英屬殖民島嶼,也是奈保爾的文學搖籃。奈保爾的祖父是英屬印度的契約勞工,屬婆羅門種姓。

  印度人在世界上向來以遵循本國文化而出名,但奈保爾的父親西帕薩德卻是個反叛的“逆子”。他對宗教敬謝不敏,喜歡英國文學,並終生懷抱作家夢。奈保爾童年時,父親常常會給他讀自己特別喜歡的英國文學作品片段。比如莎士比亞的《尤利西斯.凱撒》,狄更斯的《霧都孤兒》,一邊朗讀,一邊講解。

  在父親的影響下,奈保爾從小就對英國文化充滿嚮往。在他眼裏,特立尼達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,是“大海中最可笑的小島”。18歲時,他前往牛津大學留學。畢業後,奈保爾先是過了一段苦日子:找工作時因為移民身份飽受歧視,住地下室,不得不靠妻子教書來維持生計。他後來寫道:“經過一番奮鬥我才來到這裏,但它又不是我的世界中心,我被騙了,而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。”

  直到成為BBC的“西印度之聲”廣播員並為《新政治家》雜誌做書評,奈保爾才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。

  1957年,奈保爾的處女作《神秘的按摩師》發表。隨後幾年,他以平均每年1部小說的速度寫作,《埃爾維熱的選舉權》《米格爾街》等小說接連問世。這些早期作品中,充滿了奈保爾童年的記憶和對特立尼達生活的回憶。

  奈保爾最著名的“印度三部曲”是他三次去印度旅行、採訪的產物。母國給了他一種深深的幻滅感。“印度於我是個難以表述的國家。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為我的家;而我對它卻不能拒斥或漠視;我的遊歷不能僅僅是看風景。一下子,我離它那麼近又那麼遠。我的祖先百年前從恒河平原遷出,到了世界另一邊的特立尼達……印度,這個我1962年第一次探訪的國度,對我來說是一塊十分陌生的土地。100年的時間足以洗淨我許多印度式的宗教態度。我不具備這樣的態度,對印度的悲苦幾乎無法承受——過去如此,現在如此。”在書中,奈保爾滿懷惆悵地寫道。

  跨文化的身份讓他矛盾不已:特立尼達的淺薄文化是他向來不屑的;英國文化總讓他有局外人的感覺;印度曾經很神秘,現在也已幻滅。奈保爾後來回憶,是旅行挽救了他,他在加勒比海地區旅行,還去了非洲,寫出了《大河灣》等闡釋另一種文明的作品。

  奈保爾的書中,也越來越深入地體現了殖民主義國家對第三世界,尤其是非洲國家的控制和破壞。奈保爾曾這樣描述自己:“我是一個殖民地人,作為一個訪問者,在行走的浪漫背景裏,觀察在那些地方生活著的人與社會,就像從遠處觀看我自己成長的那個地方。”2001年,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奈保爾的獲獎詞像是對他自己話語的印證:“奈保爾是一個文學世界的漂流者,只有在他自己的內心,在他獨一無二的話語裏,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。”

奈保爾

  “毒舌”與冷酷

  奈保爾的生命中,有3個重要女人:兩任妻子以及阿根廷情婦瑪格麗特。

  他和第一任妻子派特相識于牛津校園。派特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,比奈保爾大17天,苗條矮小,善良溫和。在雙方家庭都反對的情況下,兩人義無反顧地熱戀,並於1955年結婚。然而這段婚姻並不幸福美滿。

  在奈保爾面前,派特是一個死忠於他的文學“粉絲”,也是個賢慧妻子。可他對派特最多的評價卻是“無趣”。婚後不久,他就開始尋花問柳,還給自己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:需要很多的生活經驗和體驗,以獲取寫作靈感。

V.S. NAIPAUL和他的情婦瑪格麗特

  奈保爾對情人瑪格麗特比對妻子還冷酷。為了奈保爾,瑪格麗特拋夫棄子,離婚後苦於生計甚至去給別人當情婦,好不容易熬到了1996年,63歲的派特因癌症去世。奈保爾卻早已移情別戀,與在巴基斯坦相遇的納迪拉一見鍾情,並火速結婚。

  奈保爾在文學圈有很多口舌官司,他總是對自己過於自信,對別人過於尖刻。1986年,尼日利亞作家沃萊.索因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,成為非洲第一位獲獎的作家。奈保爾聽到這個消息後問:“他有寫過什麼嗎?”並且補充說,諾貝爾評委會跟以往一樣,“從一個偉大的高度上向文學撒了泡尿。”

  2001年,當他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,他的獲獎感言是:感謝妓女!諾獎主席聽到奈保爾居然感謝妓女,趕緊發表聲明:“我們評獎只看他的作品,不管他的人品。我們愛他的作品,但絕不跟他交朋友。”

  在中國,當奈保爾被問到對“毒舌男”這一稱謂如何看待時,他顯得很不以為然:“至於別人怎麼看我,怎麼說我,我完全沒有興趣,根本就無所謂,因為我是為這個叫文學的東西服務的。”

奈保爾4

(責編:李唐)

arrow
arrow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