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陳舜臣:中日雖為近鄰,難言相識

新華網 ( 2015-02-02 14:56:51 ) 來源: 國際先驅導報

【簡介】華裔日本作家,出生于神戶市,祖籍中國臺灣。1961年開始推理小說創作,並先後榮獲江戶川亂步獎、直木獎、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,是推理史上的首位三冠王。1974年開始創作以中國歷史為內容的作品,開始轉向歷史小說和隨筆創作,先後出版了《小說十八史略》、《甲午戰爭》、《太平天國》、《鴉片戰爭》、《諸葛孔明》、《日本人與中國人》等。2015年1月21日,在日本神戶去世,享年90歲。

陳舜臣

【先鋒語錄】

  我寫中國歷史,只是為了“訂正”(日本)那些對中國歷史的某些誤解。

  地理條件真是沒辦法,日中兩國被賦予了永遠作鄰人的命運。不消說,兩國之間相互理解是最理想的。

  要想與鄰人友好相處,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基本原則,那就是鄰人同自己不一樣。

《國際先驅導報》記者陳娟發自北京 “我會一直住在神戶,不會離開,天災再大也不會離開。”

  20年前,在遭遇阪神7.3級大地震後陳舜臣曾如是說。而今,1月21日,這位華裔日本作家悄然地離開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。巧合的是,他去世的時刻——淩晨5點46分,正好是當年那場地震發生的時刻。

  對於日本文壇來說,他的離開也不亞於一場大地震——他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,其歷史小說、推理小說更是風行四十餘年至今不衰。而於中國,他從不曾遠離,他的作品幾乎都是中國主題,被譽為“一個比當代中國人更能寫中國歷史故事的人”。只是陳舜臣更異於他人的是文化的糾葛與身份的困惑,使得身處兩種文化中的他始終清醒地思考著中國的與日本的,以及中國與日本。

中國式思維

  旅日作家毛丹青和陳舜臣共同生活在神戶,很多年前曾去拜訪其位於六甲山山腳下的家,當時他曾對毛丹青說:“咱們中國人就信風水,我要騎在山崖上看大海。”

  儘管生於日本長於日本,但在陳舜臣身上似乎一直隱藏著一種尋根情結和身份認同。無論是使他名聞於世的推理小說,還是後來他所傾心的歷史小說。

  “貫穿陳舜臣作品始終的是一種中國情結。”陳舜臣的外甥李達章告訴《國際先驅導報》,自2007年接手其作品在大陸和港澳的版權代理後他一直對舅舅直呼其名。

  對於舅舅作品中隱藏的中國情結,李達章是這樣理解的,“在一個極端追求血統和同質的異族群體中,中國式思維只有隱藏起來才能存活。對於思考者,與故國保持一種游離的狀態有時候是很必要的,這種姿態既保證自己不被同化,又能保持觀望者的清醒。”

  54年前(1961年),陳舜臣的第一部推理小說《枯草之根》就以在日生活的業餘華僑偵探陶展文為主角,圍繞一個放高利貸的中國老人在公寓被害事件展開推理。

  小說中不僅有引人入勝的推理,而且描述了居住在神戶的中國人的生活面貌、風俗習慣和道德觀念,這在當時的日本文學中尚屬新鮮事物,其附加價值是全盤否定了諾克斯的“推理小說十誡”中最無理的第五條“偵探小說中不能有中國人”。

  也正因此,《枯草之根》始一出版便讓陳舜臣一舉成名——獲得第七屆江戶川亂步獎,並被評委讚譽為歷屆最優秀的作品之一。之後,他又以陶展文為主角,寫出《三色之家》,揭開“密室殺人”之謎。

  1967年,43歲的陳舜臣開始“試水”創作歷史小說。他根據史料記載和前人留下來的資料創作《鴉片戰爭》,這成了他文學生涯的一個分界線——在此之前,他的主要作品絕大多數是推理小說,此後則漸漸轉向中國歷史小說。

  1970年以後,隨著《太平天國》、《秘本三國志》、《中國五千年》、《成吉思汗一族》、《諸葛孔明》、《耶律楚材》等數十部作品的問世,陳舜臣一次次掀起日本人讀中國史的熱潮。

  “我寫中國歷史,只是為了‘訂正’那些對中國歷史的某些誤解。我的歷史故事是用中國式的思維寫給日本讀者的。”陳舜臣在2009年向媒體坦承道。
  也是那一年,李達章最後一次見到陳舜臣。他至今仍難以忘記閒聊時的那一幕:儘管坐在輪椅上,85歲高齡的舅舅依舊保持著慣有的那種不獲麒麟筆不休的氣勢,一邊露出孩童般的笑意,一邊氣宇軒昂地表示“指日尚可握筆,我要繼續寫完因病而中斷的《天際的詩人:李白》”。

日本人與中國人

  遠觀中國歷史以及歷史命運帶來的漂泊感,漸漸成為陳舜臣作品的情感根源。與此同時,也讓他常常思考中日之間的文化差異問題。

  1971年,就在中日恢復邦交的前一年,陳舜臣出版了《日本人與中國人》,很快成為日本的年度暢銷書。

  “陳舜臣以史為鑒,從文化上論說中日關係,也至今可讀。”上世紀80年代末東渡日本後不久,旅日作家、日本出版文化史研究專家李長聲就讀了《日本人與中國人》,“在國內讀過周作人、黃遵憲,但覺得陳舜臣寫的是我面前的日本人,可以更確切地認知他們。”

  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,陳舜臣是徹頭徹尾的作家,從不以關心社會的名義來應時、嘩眾。中日關係最像萬花筒,他從不湊趣,寫自己的文章,說自己的觀點。

  在這本書裏,陳舜臣一開始就直白地寫道,“從歷史上來看,日中兩國的相互理解意外的有限,讓人不禁大吃一驚。”此後中日兩國經歷四十餘年的歷史進程,似乎還未能從這句話中跳出。

  他從小處著眼,分析日本房屋為何沒有煙囪,包括獨特的榻榻米生活——把被褥疊起來放進壁櫥,以及吃東西時會下功夫把“吃”這個動作隱藏起來等等。究其原因,這都緣於“日本人認為人的生活不應該暴露在外”,是因為“他們覺得動物性的動作可恥”。

  在中日兩國文化對比的基礎上,他提出了“鄰人論”,即通過相互理解達成兩國真正友好的思考方式。“要想與鄰人友好相處,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基本原則,那就是鄰人同自己不一樣,我們不能任意地想像鄰人的形象,一旦對方與自己想像的不一樣就會動怒。”

  “陳舜臣直到去世前一直還牽掛著中日之間的關係,希望不要弄得很僵。”李達章說。他希望自己能繼續用筆墨去打破歷史誤區,化解和澄清中日之間的誤解,立一面鏡子,重新認識日本人和中國人——讓日本人看清中國和中國人,中國人認識日本和日本人。

  2015年1月21日,陳舜臣帶著未完成的《天際的詩人:李白》遺憾離世。他走後,隨葬的物品只有兩樣:一本《麒麟之志》和一杆毛筆。






文章網址~
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herald/2015-02/02/c_133964518.htm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陳舜臣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