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書介]《放棄的力量》:擁抱放棄的價值,活出幸福健康的人生

撰文者:Readmoo/Jasmine 發表日期:2014/11/02

放棄的力量

放棄往往比堅持更難!就像佛家講的「執念」一樣,放棄通常都比堅持更令人糾結,或難以抉擇,而放棄的勇氣可能更大過於堅持的力量。知名作家佩格.史翠普(Peg Streep)和心理治療師艾倫.柏恩斯坦(Alan B. Bernstein)透過《放棄的力量》這本書告訴你為什麼《慾望城市》影集裡,凱莉和大人物之間那麼糾纏不清情感的真正原因。

先試想,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想法,「萬一」我再多撐一下,就成功了?「萬一」我再堅持一點、努力一點,我就獲得我所想要的。這種「萬一」開始督促著我們在許多情境裡「堅持」努力不懈的奮鬥下去,就像希臘神話裡的薛西弗斯一直不斷的將巨石往山頂推,西方人卻認為這是潛在英雄的成形。但是事實上,我們可能落入了沒有放棄能力的無限迴圈之中。

《放棄的力量》這本書要打破你對「堅持」的定義,並讓我們反思是否自己都被「堅持=成功」這樣的迷思給桎梏住了。作者強調,放棄不是逃避、不是隨便的態度,而是真正釐清自己、認識自己,就像作者提到:「若是沒有了脫離的能力,大家會繼續活在衝突中,既不開心也不健康。」因為我們可能往往「堅持」一些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,卻依舊不願放棄,堅持到最後可能只是緣於不甘願、不想丟臉、不希望被別人認為自己是失敗者、沒韌性。但,這可能都是人類大腦與心理習性的作祟。

作者在書中引用大量的心理學理論與觀點,一步步解析為何我們這麼難放棄。作者提到,對大腦而言,堅持與放棄其實都是困難的事。「我們在追求目標時,總是相信應該是會有秩序、合邏輯,如果目標會輕易達成,這種策略就有其價值,但萬一目標無法達成,這些就成了有害的策略。」為了不落入「失敗者」這種不堪忍受的說法,於是我們繼續堅持著。

受到堅持的迷思洗禮,在達成目標之前失敗的人,通常會相信自己距離勝利只相差了一步而已,不會認為是損失或失敗。這都是人腦在制約下對「距離勝利只差一步」所做出的回應。作者在書中透過,科學家研究在賭場玩吃角子老虎的賭客的例子告訴我們,人類為何永遠很難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只差一步。我們也許都清楚,賭客們贏錢和技巧當然無關,但科學家在他們腦中發現,腦部的快樂與獎勵中樞對於「只差一步」的回應,和他們真正贏錢時的反應一樣高昂,這種「只差一步」的感覺會讓他們繼續玩下去,就算他們實際上是在輸錢,但他們認定卻是只差一步。這種現象就能解釋為何有些賭徒不顧一切的豪賭,但在他們的認知裡總認為,就差那麼一點,下次一定可以大贏一筆。

外界資訊的接收,也會影響我們對於堅持的心理狀態。作者舉例,人類通常都有一種心態是「為什麼不是我?」這種情況多半會出現在,當我們看到別人中樂透的時候,這也是另一種心理傾向,心理學稱為「可得性捷思法」(availability heuristic),它會大力推動堅持的迷思。舉例來說,是被天上飛機殘骸掉下來砸到的機率比較高?還是被鯊魚攻擊的機率比較高?大部分人的答案應該都是被鯊魚攻擊的機率比較高。然而事實上,被天上飛機殘骸掉下來砸到的機率比被鯊魚攻擊的機率要高出30倍。你一定會想,到底為什麼會這樣?這就是「可得性捷思法」在作祟。因為媒體較常報導被鯊魚攻擊的事件。

會有這種心理傾向是人類在原始社會裡為了要生存下來的一種反應,因為原始社會裡,人類需要狩獵,在某個機緣下聽說抄捷徑會受到熊的攻擊,因此,人腦會將這些片斷資訊連結起來,就此認定「抄捷徑=攻擊」,為了存活,於是就決定要改走遠一點的路,也許打獵較不易,但卻可以讓自己活久一點。

而「可得性捷思法」會讓人類很難預測成功或其他事情,這也使得當我們在社會中、文化上不斷受到某些「堅持下去就會帶來成功」這樣故事的洗禮,我們並無法認清這當中可能有其他導致成功的因素,而非只是一謂的堅持。

人有時候往往會毫無理由、莫名的堅持某些事情或狀態。作者用心理學裡另一個名詞叫「間歇性增強」,來解釋這種無法放棄的狀態。某些時候「間歇性增強」是增強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堅持,書中舉例在實驗室裡的3隻饑餓的老鼠,這3隻老鼠分別透過推拉桿而得到、或得不到食物的獎勵。最後研究發現,拉桿偶爾會掉出食物的那隻老屬,會變得最堅持,牠會為了「有時會得到的滿足」而日以繼夜的努力等待在拉桿旁。

看完實驗室裡的老鼠,或許可以明白在許多情感關係裡,那些糾葛不清、剪不斷、理還亂的感情,讓雙方痛苦不堪卻又難以割捨,到底是為了什麼?也就比較能理解《慾望城市》影集裡,凱莉和大人物的故事,正是感情關係裡間歇性增強最佳的案例。

作者在本書中的前面幾章透過解析人類本能與心智上對堅持的迷思,再透過一些方法幫助我們重新規劃目標,引導走向內在真正的滿足與渴望,而非世俗或他人所定義的自己。因此,作者強調,放棄不是單純的放棄,若沒有伴隨著訂定新目標,它根本不算解決之道。追求目標也是人類本能反應之一。作者建議大家整理並列出自己的目標,反複詢問自己這些目標清單裡的目標是來自於內在或外在?是自己內心的渴望?亦或是來自社會、親友、文化所強加的?

接受放棄的價值並不是懦弱的象徵,而是重新定義自己的目標,想從人生中得到什麼?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內在與外在行為一致,才能避免造成更大的衝突,也就是作者在書中提到心理上的「主觀幸福感」(subjective well-being),當我們都能理解自身的每項目標,呈現出真正的自我,才能感到幸福與滿足。

(作者Jasmine,曾擔任科技媒體記者,現為Readmoo特約作者。)






文章網址~
http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view/id/34260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放棄 放棄的力量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