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純真為伍,世界為敵
  ——蔣一談、李彬共話“在路上”與青少年反叛形象萌芽

蔣一談&李彬
左起:李彬、蔣一談在讀書會現場

(圖片來源:鳳凰網讀書會)

編者按:我們嘗試做這樣一系列活動,將電影與書相結合。這似乎是件順理成章的事情,書與電影,或者說更廣泛的藝術,討論的本就是相通的文化,跨界交流也似乎經常出現。而我們這個系列體現在“系列”二字上,更多的是想做打通,打通文字與影像,打通符號與意義。這個系列叫“影話書鄉”,略有拗口,書鄉取文化鄉愁之意,達精神故里之境,輔以影像,我們有個響亮的口號--開啟影像閱書新體驗。

影話書鄉的第一系列,我們選取了“在路上”這樣一個永不過時的主題。當今社會,現代化在成就人類歷史上無以比擬的物質文明和技術進步的同時,也給個體帶來了難以解脫的精神困境。於是,公路文化承接著遠古的英雄神話,作為文學創作永恆的主題,結合現代文明的產物--汽車和公路,帶著主流文化通常不會涉及的敏感話題:邊緣人物的生存狀態、具有獨立性、革命性、叛逆性甚至顛覆性的對現實世界失衡的抨擊,凸顯出現代人的精神困境。

本期讀書會我們將視角鎖定在具有反叛意識的青少年群體身上。希望借助主題圖書《麥田裏的守望者》和主題電影《無因的反叛》,從青少年的視角去瞭解世界,感知社會。從文化史的角度串聯反叛文化的源起及其衍生,從社會學的角度解讀青少年反叛與“個體存在”以及“現代性孤獨”之間的聯繫。此次活動,除了邀請到“在路上”系列的常駐嘉賓,北京電影學院李彬博士,我們還有幸邀請到了著名的短篇小說家、詩人、出版人蔣一談先生,與我們一起暢談“在路上”與青少年反叛現象萌芽。那天我們一同觀影,一同閱讀,一同深度分享各自的“在路上”的體驗,這會,歡迎你我一同回味這個不一樣的讀書會。

本期主題書:《麥田裏的守望者》

本期電影:《無因的反叛》

本期嘉賓:李彬、蔣一談

鳳凰讀書:歡迎各位的到來,今天是我們鳳凰網讀書會的177期活動,也是“影話書鄉”系列第二場活動!本次活動除了邀請到我們“在路上”系列的常駐嘉賓--北京電影學院李彬老師外,還邀請到了著名的短篇小說家、詩人、出版人蔣一談先生。今天是我們“在路上”系列活動的第二場--“在路上”與青少年反叛現象萌芽,本場的主題書以及電影分別為《麥田裏的守望者》和《無因的反叛》。現在有請李彬老師為我們做簡短的引導。

反叛文化,一種世界性的潮流風尚

李彬:《麥田裏的守望者》這本書和《無因的反叛》這部電影,可以看成是我們之前講的“在路上”系列第一講“垮掉文化”的前傳。1950年代有一些反文化現象、青少年反叛形象集中出現,出現了好幾部這樣的作品,比如《麥田裏的守望者》(1951),馬龍.白蘭度的影片《美國飛車黨》(1954),以及詹姆斯.迪恩的這部《無因的反叛》和上次講的《在路上》(1957)。

《無因的反叛》和《麥田裏的守望者》可以說是構成了50年代經典反叛形象的兩部代表作品,一部電影、一本書。今天通過這部影片我們來看一下詹姆斯.迪恩怎麼樣去把反叛青少年內心的苦悶表現出來,結合這部小說,也結合我們每個人的個人體驗,我們來共同探討,聊一個關於反叛的話題。

關於這個電影我不知道大家瞭解多少相關背景。演員詹姆斯.迪恩僅僅拍過三部電影,《伊甸園之東》、《無因的反叛》和《巨人傳》。《巨人傳》這部影片拍攝完成沒多久,詹姆斯.迪恩因為酷愛開快車,結果出車禍去世。如此年輕的一個明星,只拍過三部影片,卻成就了一代巨星。直到如今,每年9月30日,還有很多影迷會去詹姆斯.迪恩的墓前獻花。他的魅力在於作為演員也好,他塑造的角色也好,或者他本人也好,都具有極其敏感、容易受傷害的特徵。很多人把他當作自己青少年時期心態的一種代表。他在本片中穿的那身衣服,白色的短袖T恤、紅色的夾克還有藍牛仔褲,成為一個風靡一時的標誌性的青年形象。與之相似的是,在《麥田裏的守望者》中,主人公霍爾頓反戴帽子,也代表著一種“我不按規矩來”的反叛感覺,在書出版之後便在青年人中風靡一時。

1954年的影片《美國飛車党》,主演馬龍.白蘭度是好萊塢極少數非常具有“野獸”魅力,集性感和反叛於一身的演員。詹姆斯.迪恩非常喜歡馬龍.白蘭度,他們的演技方法都是方法派。在《無因的反叛》中,有一個小配角--鄧尼斯.霍珀,他將詹姆斯.迪恩視作偶像。後來他拍了一部影片,在影史上青史留名,並且改變了整個好萊塢的走向,開創了“新好萊塢”電影的黃金時代,這就是《逍遙騎士》。而《麥田的守望者》的作者塞林格雖然只寫了這一部長篇,但是霍爾頓這個形象已經成為全世界反叛青少年的一個代言。我們之所以會喜歡這些書,這些電影,可能都跟我們每個人成長階段當中的一些心理需求相關。我們的反叛對照他們的反叛,雖然是不同的時代,不同的國家,但是肯定會有很多共性的東西!

李彬

現代人精神追求的變遷:從“群體生存”到“個體存在”

蔣一談:這個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“垮掉一派”的經典電影,我認為從故事、人物、構思和創意與現在相比都不落後,尤其那位寂寞的男演員,如果活到現在差不多也有七八十歲了,現在看來仍然是那一代人的偶像。

李彬:這部電影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,之後一直作為一個經典。不管是哪個時代,哪個國家,很多年輕人都能夠在其中找到共鳴,找到自己曾經有的心路歷程。這部影片給您印象最深的是什麼?

蔣一談:有兩個橋段,第一個是青春懵懂時期的男人之間的原始能力的決鬥。男人無論在哪一個時代,他都要面對殘酷的現實。裏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臺詞,“怯懦者總是先跑先逃”。怯懦感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,你如何戰勝你個人的怯懦極其重要,努力的未必成功,放棄一定失敗!“怯懦者先跑先逃”就已經註定是個失敗者。另外一個就是賽車,同樣是經典的橋段。

李彬:剛才您提到一種所謂的男人之間的較量,在影片當中這兩個小夥子之間並不是真正的要去對抗什麼,比如那個男孩兒說過我喜歡你。他們之所以要去比這個,是一種發洩,要直面自己的怯懦。比如影片的標題--《無因的反叛》,可能每個年輕人都會在那個年齡段的時候遇到這樣的情況:有一種無來由的怒氣,也許是因為社會,也許是因為家庭,刺激你想要在一種對抗當中去釋放。

蔣一談:我出生在1969年,我們那個時代也有反抗的心理,或者說對未知有渴望。受當時條件限制,我們內心的一些欲望逐漸地被壓抑,逐漸變得平庸,這是那個時代的貧乏。所以與同時代歐美人相比,我們的生活相對而言要單向度,要貧乏很多。美國因為沒有經歷大的動盪,同時又抓住兩次世界大戰的機遇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經濟實力。物質層面滿足之後,對精神層面的探求相對而言要充裕得多。一次世界大戰之後,以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、海明威為主的“迷惘一代”;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的“垮掉的一代”、“嬉皮一代”,甚至是“波普一代”,都形成了一種全世界的影響力。

李彬:在一戰二戰之後,物質已經不成問題,就需要去探求精神上的追求,所以那個時期一些文學作品,都是在探求這個時期的人們,特別是青年人他們的內心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?






文章網址(詳全文)~
http://book.ifeng.com/dushuhui/salon177/index.shtml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蔣一談 李彬 麥田捕手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