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無用論”無關讀書關乎公平

新浪读书2015年08月04日10:31 京華時報

  讀書功用的降低,有多方面的原因。與其感歎大眾短視、知識無力,不如推動改變資源分配和教育體系的不合理之處,讓教育和人才流動更公平。

  讀書無用論是一個古老的話題。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,又有了新含義:以一個人所學知識能不能很快轉化為財富或地位,來衡量讀書是否有用。

  儘管很多人對讀書無用論不以為然,但近期一項看起來頗為專業的田野調查卻試圖說明,讀書無用論在中國鄉村的抬頭,並不是被媒體故意渲染起來的偽命題,而是實實在在衝擊當下鄉村社會的真問題。

  雖然這項研究的調查物件和樣本選擇都有一定局限性,但調查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比如,調查發現,儘管持讀書無用論觀點的人在調查對象中並不占多數,但40.46%的比例仍然很大;而越是貧困的階層,對讀書無用的認同度越高;子女完成教育階段較高的農戶家庭,對讀書無用性的認同度反而更高。

  如何解讀這個調查結果?是不是讀書無用論正被更多的人接受認同?

  必須指出,這裏說的“讀書”,並不是指學習知識的精神活動,而是指接受現行學校教育的消費行為。除了“知識越多越反動”的不正常年代,恐怕沒有多少人認為讀書學習是沒用的。所謂讀書有用無用,更多是出於社會成本的考量,是家庭對教育消費用腳投票的選擇。

  農民做出這樣的選擇,是有現實基礎的。大學畢業生不一定比不讀大學的好就業、收入高,農村孩子考上好大學的機會越來越少,讀書改變命運的功能在變弱,甚至還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。這種情況多了,讀書無用論出現抬頭,並不奇怪。

  明白這一點,就不會只怪農民短視、功利。沒有人會否認知識的力量,讀書當然是一項高貴的精神活動。還有人用資料證明,從長遠來看,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,跟未來的收入水準和社會地位是正相關的。但即

  便如此,也不能說明農民出於利益考量的選擇,就是非理性或不合理的,而應該從整個教育和社會環境上找原因。

  讀書功用的降低,有多方面的原因。從積極的方面說,是因為社會開放和流動性不斷提高,農村孩子走出去只有讀書一途的情況變了,職業選擇和成功的標準也更加多元;消極的方面是,農村教育環境和條件的差距在拉大,社會流動的門檻越來越高,階層固化日益加重。另外,現有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,導致所學非所用,影響了知識向能力的轉化,也讓讀書顯得更加“無用”。

  所以,讀書無用論即便真實存在,也跟“讀書”這件事本身無關,更多是一個社會問題。與其感歎大眾短視、知識無力,不如推動改變資源分配和教育體系的不合理之處,讓教育和人才流動更公平。(丁永勳)

(責編:cww)







http://book.sina.com.cn/news/c/2015-08-04/1031758443.s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