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廣播人馬世芳撰寫的《地下鄉愁藍調》,是我頭一回讀到與流行樂、民歌有關的散文書籍,能夠寫出具有豐富情感的音樂品評,全得歸功於他的父親-作家亮軒、母親-廣播人陶曉清,讓他從小在耳濡目染之下,同步接受文學和音樂的薰陶,在音樂和文學的交融之下,將自己的嗜好昇華,才有此讓人心醉的《地下鄉愁藍調》問世,亮軒和陶曉清有子如此,夫復何求。
我對披頭四的音樂完全沒有涉獵,約翰藍儂是何許人也,從來不曾瞭解,那只又圓又大的黑膠唱片經常和我擦身而過,只知道台灣早期的流行樂-校園民歌,是我小學時代甚至更早,正值懵懂未知的時候最常聽見的音樂,很多民歌的年齡比我還要大,當時唱紅的歌手們如今年已半百,撫今追昔,當年閒情、詩意、浪漫又優雅的民歌曲風,曲調簡單、悠揚,再次對它回首一望,還是和從前一樣魅力不減,暖暖地傾注在一方心田裡。
馬世芳的文筆很好,怎麼個好?除了有乃父之風,文字裡蘊含著幾番情感、幾番愁悵、幾番私我,及幾番誠摯,資訊人詹宏志戲稱他是「馬世芳彷彿是一個老靈魂裝錯了青春的身體」(序),當年的往日情懷,我們也曾抱著吉他吟詠著校園民歌裡的況味,少年不識愁滋味,但總愛強說個幾句愁,「聽我把春水叫寒,看我把綠葉催黃」、「潺潺的水兒流呀流不停,串串的輕響也數不清」、「早晨的微風,我們向遠處出發中,往事如煙,不要回首」、……,於是每回在椰林大道旁,你我駐足輕唱,或是私下錄製幾首愛不釋手的好歌,來來回回地為它唱個千百遍,光陰荏苒,我們慢慢的長大了,成熟了,那些音韻成了餘音繞樑,久久不絕於耳,唯一改變不了的,是對那些老歌不變的情懷。
由於馬世芳的家庭背景,他何其有幸,可以親炙當年那些校園民歌手的風采,那張張熱情、青澀的臉龐上,只想唱首好歌,不為商業化牟利、市儈,那時,我們的耳朵猶然純潔(P.102),外圍政治圈環繞著「美麗島」的紛紛擾攘,我格外喜歡馬世芳對此說的一句話,回頭想想,這種別無所求的天真精神,也是「民歌」時代最動人的特質之一吧。(P.92)
二十則關於音樂與文學的私房話,訴說著馬世芳對於它們往日濃濃的情感,欣然的坐上時光機回溯到民歌的前塵舊事,回望當下音樂的風格隨著時代有所變動,變動不了的,為它們癡迷的粉絲們,那股子支持、追隨的熱情,是恆久而悠長的。
關於本書-
書 名:地下鄉愁藍調
作 者:馬世芳
ISBN:978-957-13-4553-6
出版社:時 報
頁 數:285頁
出版日:2007年4月12日(二版三刷)
註:亮軒照片來自國立臺中圖書館,陶曉清母子的照片來自民歌小站,其餘書籍封面則屬時報出版所有。
*延伸閱讀-
時報悅讀網 地下鄉愁藍調
【聯合報】音樂母子相對論——陶曉清•馬世芳(五四三音樂站站長,大佑自選輯的文案
部落格
都是地下鄉愁藍調惹的禍
兩個月賣出7,000張「拜金小姐」!
中天電視,中天書坊(馬世芳照片來源)
我也記得的台北
本文瀏覽人次:
Counter Stats

gold coast gardeners Counter
我對披頭四的音樂完全沒有涉獵,約翰藍儂是何許人也,從來不曾瞭解,那只又圓又大的黑膠唱片經常和我擦身而過,只知道台灣早期的流行樂-校園民歌,是我小學時代甚至更早,正值懵懂未知的時候最常聽見的音樂,很多民歌的年齡比我還要大,當時唱紅的歌手們如今年已半百,撫今追昔,當年閒情、詩意、浪漫又優雅的民歌曲風,曲調簡單、悠揚,再次對它回首一望,還是和從前一樣魅力不減,暖暖地傾注在一方心田裡。

由於馬世芳的家庭背景,他何其有幸,可以親炙當年那些校園民歌手的風采,那張張熱情、青澀的臉龐上,只想唱首好歌,不為商業化牟利、市儈,那時,我們的耳朵猶然純潔(P.102),外圍政治圈環繞著「美麗島」的紛紛擾攘,我格外喜歡馬世芳對此說的一句話,回頭想想,這種別無所求的天真精神,也是「民歌」時代最動人的特質之一吧。(P.92)
二十則關於音樂與文學的私房話,訴說著馬世芳對於它們往日濃濃的情感,欣然的坐上時光機回溯到民歌的前塵舊事,回望當下音樂的風格隨著時代有所變動,變動不了的,為它們癡迷的粉絲們,那股子支持、追隨的熱情,是恆久而悠長的。
關於本書-
書 名:地下鄉愁藍調
作 者:馬世芳
ISBN:978-957-13-4553-6
出版社:時 報
頁 數:285頁
出版日:2007年4月12日(二版三刷)
註:亮軒照片來自國立臺中圖書館,陶曉清母子的照片來自民歌小站,其餘書籍封面則屬時報出版所有。
*延伸閱讀-
時報悅讀網 地下鄉愁藍調
【聯合報】音樂母子相對論——陶曉清•馬世芳(五四三音樂站站長,大佑自選輯的文案

都是地下鄉愁藍調惹的禍
兩個月賣出7,000張「拜金小姐」!
中天電視,中天書坊(馬世芳照片來源)
我也記得的台北
本文瀏覽人次:
Counter Stats
gold coast gardeners Counter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