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臏本人的真實姓名無從考證,因為他受過「臏刑」:就是砍掉雙腳的膝蓋骨,讓犯人終生半身不遂,歷史學家索性叫他「孫臏」(可能就是司馬遷幫他取名的),用受過的刑罰來取名,彷彿在嘲笑這位歷史名人啊!對孫臏而言,他似乎更該慶幸自己沒被叫做「孫墨」或「孫黥」,因為他受過「臏刑」的刑罰之後,馬上又被處以在臉上刺字的刑罰,刺上「通敵賣國」四個字。這一切,全部來自孫臏的同學兼好友龐涓所為!(關於臉上刺字的刑罰,可以參考站內的「黥面傳奇」)
目前分類:花絮之舊文堆棧 (9)
- Apr 24 Tue 2007 15:00
孫臏與龐涓
孫臏和龐涓是戰國時代的有名人物,尤其是孫臏,是撰寫「孫子兵法」孫武的後代,史記「孫子吳起列傳」上說:「孫武既死,後百餘歲,有孫臏」,也就是孫武過世一百年後,孫臏才出生,因此很有可能是孫武的曾孫或是玄孫。兩人對戰略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,孫武撰寫了「孫子兵法」,孫臏則是把「孫子兵法」再發揚光大,寫出了「孫臏兵法」,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喔。
孫臏本人的真實姓名無從考證,因為他受過「臏刑」:就是砍掉雙腳的膝蓋骨,讓犯人終生半身不遂,歷史學家索性叫他「孫臏」(可能就是司馬遷幫他取名的),用受過的刑罰來取名,彷彿在嘲笑這位歷史名人啊!對孫臏而言,他似乎更該慶幸自己沒被叫做「孫墨」或「孫黥」,因為他受過「臏刑」的刑罰之後,馬上又被處以在臉上刺字的刑罰,刺上「通敵賣國」四個字。這一切,全部來自孫臏的同學兼好友龐涓所為!(關於臉上刺字的刑罰,可以參考站內的「黥面傳奇」)
孫臏本人的真實姓名無從考證,因為他受過「臏刑」:就是砍掉雙腳的膝蓋骨,讓犯人終生半身不遂,歷史學家索性叫他「孫臏」(可能就是司馬遷幫他取名的),用受過的刑罰來取名,彷彿在嘲笑這位歷史名人啊!對孫臏而言,他似乎更該慶幸自己沒被叫做「孫墨」或「孫黥」,因為他受過「臏刑」的刑罰之後,馬上又被處以在臉上刺字的刑罰,刺上「通敵賣國」四個字。這一切,全部來自孫臏的同學兼好友龐涓所為!(關於臉上刺字的刑罰,可以參考站內的「黥面傳奇」)
- Mar 28 Wed 2007 17:07
黥面傳奇
- Mar 16 Fri 2007 20:26
文字獄的冥想
- Mar 13 Tue 2007 12:30
細說周處
- Mar 07 Wed 2007 17:23
中正大廟的存廢
- Feb 12 Mon 2007 11:06
嘆息,南京大屠殺
近日執政黨的政策彷彿有些迥異?大刀闊斧的「決心」昭然若揭,令人費解的,是他們得不到大家的認同,還是和民眾沒有交集?眼看著反對的聲浪越演越烈,他們依然故我,獨排眾議,不論是改名風潮,抑或是歷史教材等等,從公佈到執行政策,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,大有先斬後奏之嫌。
我嘗竊想,自己和教育部的政策槓上了?先前老杜部長的成語風波,當下的歷史教材爭議「刪除南京大屠殺」,為此實在不敢茍同。
- Jan 25 Thu 2007 23:38
老杜部長無顏色
繼前天本人發表「可愛的老杜部長」的一文之後,昨個兒老杜部長又繼續說,「就不應該外面隨便罵兩句,就收回來」就撤掉將「三隻小豬」等列為成語的計劃,還自喻是「胡適的信徒」,此話一出,旋即遭到詩人余光中等人的駁斥,讓老杜部長的顏面盡失,不知道他這份堅持,還有那些「為賦新辭強說愁」的解釋,是否還要不要再繼續下去?
他不批評成語則已,一批評是讓相關人士群起攻之,「成語會讓人思想懶惰、國文教育失敗」道破了原來是他個人不愛用成語,才會有那樣的批評,才會接連再三地鬧笑話,從「音容苑在」到「磬竹難書」,是笑話連連,雖為笑話卻是讓大家啼笑皆非,身為一位教育部長、教育界最高行政首長,竟然會捅出如此紕漏!還給胡適亂扣帽子,別說詩人余光中要跳出來了,其它的學者、老師也會紛紛駁斥老杜部長的說法。
他不批評成語則已,一批評是讓相關人士群起攻之,「成語會讓人思想懶惰、國文教育失敗」道破了原來是他個人不愛用成語,才會有那樣的批評,才會接連再三地鬧笑話,從「音容苑在」到「磬竹難書」,是笑話連連,雖為笑話卻是讓大家啼笑皆非,身為一位教育部長、教育界最高行政首長,竟然會捅出如此紕漏!還給胡適亂扣帽子,別說詩人余光中要跳出來了,其它的學者、老師也會紛紛駁斥老杜部長的說法。
- Jan 23 Tue 2007 18:05
可愛的老杜部長
- Oct 07 Sat 2006 00:51
[電視] 我看孝莊太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