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孫臏和龐涓是戰國時代的有名人物,尤其是孫臏,是撰寫「孫子兵法」孫武的後代,史記「孫子吳起列傳」上說:「孫武既死,後百餘歲,有孫臏」,也就是孫武過世一百年後,孫臏才出生,因此很有可能是孫武的曾孫或是玄孫。兩人對戰略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,孫武撰寫了「孫子兵法」,孫臏則是把「孫子兵法」再發揚光大,寫出了「孫臏兵法」,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喔。
孫臏本人的真實姓名無從考證,因為他受過「臏刑」:就是砍掉雙腳的膝蓋骨,讓犯人終生半身不遂,歷史學家索性叫他「孫臏」(可能就是司馬遷幫他取名的),用受過的刑罰來取名,彷彿在嘲笑這位歷史名人啊!對孫臏而言,他似乎更該慶幸自己沒被叫做「孫墨」或「孫黥」,因為他受過「臏刑」的刑罰之後,馬上又被處以在臉上刺字的刑罰,刺上「通敵賣國」四個字。這一切,全部來自孫臏的同學兼好友龐涓所為!(關於臉上刺字的刑罰,可以參考站內的「黥面傳奇」)
至於龐涓,兩人都是鬼谷子的學生(傳說中蘇秦和張儀也是),龐涓離開老師後在魏國做官,但因為墨子向當時的君王,也就是魏惠王推薦孫臏,龐涓的才能本來就不如孫臏,孫臏在魏惠王的召喚下來到魏國,當場比試陣法佈局,龐涓竟然看不懂孫臏的陣法。心胸狹窄的龐涓害怕魏惠王會重用孫臏,影響自己的仕途,就向惠王誣衊孫臏私通齊國,對孫臏動用私刑:臏刑和墨刑,再以「貓哭耗子假慈悲」的城府幫孫臏敷藥,企圖騙過孫臏寫出「孫子兵法」,寫完之後再殺掉他。
龐涓毒害自己的同窗好友,有人密報孫臏有關龐涓的陰謀,於是打開鬼谷子給的錦囊,開始在牢裡裝瘋賣傻,但是龐涓不死心,把孫臏拉到豬圈裡,與豬隻為伍,豬糞、餿水照吃不誤,龐涓還把他趕到街上當乞丐沿路乞討,還暗中派人監視,尾隨查探行蹤,孫臏在魏國的處境實在淒涼,最後有個叫禽滑的人行俠仗義,幫忙孫臏避開龐涓佈下的耳目,逃離魏國,到了齊國。
孫臏到齊國的故事,史記「孫子吳起列傳」記載得非常詳盡,其間他是如何地被田忌賞識,分別讓齊威王和齊宣王重用,兩次大敗龐涓的軍隊,最後巧妙地用計將之擊潰,讓龐涓要自刎之前都不服氣「當初真後悔沒把孫臏殺掉!」。其實,龐涓會落敗到在樹下自刎而死,還不是他的嫉妒心害了自己。孫臏能夠忍辱負重(殘廢加上黥面),留下一條命也要回到故鄉齊國,端賴他的毅力所致。
以下節錄史記「孫子吳起列傳」孫臏的部份,除了原文外,括弧紅字就是翻譯,根據網路上提供的解釋稍微修飾,還有自己對於孫臏、龐涓兩人名人軼事的認識,希望還算通順了。由於原文亦是來自網路,可能部份字句有些謬誤,日後如有史記的讀本,屆時再做修正了。
孫武既死,後百餘歲,有孫臏,臏生阿酀之間,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。
(孫武過世後,大約過了一百年,出現了一位孫臏,孫臏出生在齊國境內阿酀一帶,孫臏就是孫武的後代子孫。)
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,龐涓既事魏,得為惠王將軍,而自以為能不及孫子,乃陰使召孫臏至,臏至,恐其賢於己,疾之,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,欲隱勿見。
(孫臏曾經和龐涓一起學兵法,龐涓在魏國當官,魏惠王封他為將軍,並且能力自認不如孫臏,於是私下找人請孫臏到魏國,孫臏到達之後,龐涓害怕孫臏比他賢能,嫉妒他,就藉故砍斷孫臏的雙腳膝蓋骨,並在臉上刺字,打算埋沒孫臏的才能不讓人看到。)
齊使者如梁,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,齊使以為奇,竊載與之齊。
(齊國的使者到了大梁,孫臏以刑徒的身份暗中和齊國的使者見面,齊國的使者認為孫臏是位奇才,就偷偷地用車把孫臏載回齊國。)
齊田忌善而客待之,忌數與諸公子馳逐重射,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,馬又上中下輩,於是孫子謂田忌曰:「君第重射,臣能令君勝。」
(齊國的大將田忌非常賞識孫臏的才能,把他奉為上賓以客禮相待,當時,齊威王常常與王公貴族們用比賽駕駛馬車賭輸贏。田忌過去比賽,常因馬的腳力略差一點輸掉比賽。孫臏觀察這種比賽之後,發現馬的腳力可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個等級,等級之間相差不大。有一次,孫臏對田忌說:「你可以下大的賭注,我自有辦法讓您獲勝。」)
田忌信然之,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,及臨質,孫子曰:「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,取君上駟與彼中駟,取君中駟與彼下駟。」既馳三輩畢,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,卒得王千金。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,威王問兵法,逐以為師。
(田忌很佩服孫臏過人的才智,便按照孫臏的意見同齊威王與貴族們下了千金的賭注。等到比賽開始之前,孫臏告訴田忌:「你先用你的下等馬同他們的上等馬比賽,再用你的上等馬同他們的中等馬比賽,最後用你的中等馬同他們的下等馬比賽。」三場賽畢,兩勝一負,終於贏得齊王的千兩黃金。田忌因此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。齊威王在向孫臏討教兵法中深感孫臏在軍事上有過人之處,當場封他當將軍。)
其後魏伐趙,趙急,請救於齊,齊威王欲將孫臏,臏辭謝曰:「刑責之人,不可。」於是乃以田忌為將,而孫子為師,居輜車中,坐為計謀。
(之後魏國派遣龐涓討伐趙國,趙國陷於危急之中,向齊國討救兵,齊威王打算封孫臏為大將出征,孫臏推辭說:「我是個受過刑的人,萬萬不能。」於是齊威王改封田忌為大將、孫臏當軍師,坐在軍車內運籌帷握。)
田忌欲引兵之趙,孫子曰:「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,救鬥者不搏撠,批亢擣虛,形格勢禁,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,輕兵銳卒必竭於外,老弱罷於內,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,據其街路,衝其方虛,彼必釋趙而自救,是我一舉解趙圍,而收弊於魏也。」
(田忌想要領兵直奔趙國,孫臏勸諫說:「凡是要解開紛亂的絲繩,一定要找出它的結頭,不能用拳頭亂揮;要解勸鬥毆的,不能幫著去打;避實就虛,在形勢上阻遏制止住敵方,自然就可以解圍。現在魏國攻打趙國,它的精兵銳卒一定都在前線,老弱殘兵留守國內,您不如率兵進攻大梁,佔據交通要塞,攻打它防衛空虛的地方,魏國一定放棄攻打趙國而自救。這樣我們就一舉解了趙國的圍,又收到了攻擊魏國避弱的效果。」)
田忌從之。魏果去邯鄲,與齊戰於桂陵,大破魏軍。後十五年,魏與趙攻韓,韓告急於齊,齊使田忌將而往,直走大梁,魏將龐涓聞之,去韓而歸,齊軍既已過而西矣。
(田忌聽從了孫臏的建議。魏軍果然去了邯鄲,和齊國在桂陵大戰一場,把魏軍打得落花流水。十五年之後,魏國和趙國合力攻打韓國,韓國向齊國救急,齊國再度派出田忌前往,直搗魏國的大梁,魏國將領龐涓聽到齊軍攻魏救韓消息後,立即撤去攻打韓國的軍隊回到大梁,但是齊國軍隊已經經過直接向西方走了。)
孫子謂田忌曰:「彼三晉兵素悍勇而輕齊,齊號為怯,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,兵法:『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軍,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。』」
(孫臏向田忌建議:「利用三晉士兵向來驃悍驍勇,輕視齊國,認為齊軍膽小怯懦的心理,示之以弱,誘敵追擊,然後乘空隙給予迎頭痛擊。兵法上說:『用急行軍走百里去爭利的,就會和後續部隊脫節,可能犧牲上將軍;用急行軍走五十里去爭利的,因為前後不能接應,部隊只有一半能夠趕到。』」)
逐使齊將軍入魏地為十萬甕。明日為五萬甕。又明日為三萬甕。
(於是在與魏軍接觸後就假裝敗退,軍隊後退中第一天挖十萬個爐灶,第二天減少到五萬,第三天減少為三萬個。)
龐涓行三日,大喜曰:「固知齊軍怯,入吾地三日,士卒亡者過半矣。」
(龐涓的軍隊行走了三天,高興的說:「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懦弱,進入我國境內才三天,士兵就逃掉一大半了!」)
乃棄其步車,與其輕銳,倍日並行逐之,孫子度其行,暮當至馬陵,馬陵道狹,而旁多阻隘,可伏兵,乃砌大樹白而書之曰:「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」。
(於是丟下步軍,只率一部分輕裝精銳部隊,兼程追趕。孫臏估計龐涓的行軍速度,天黑當可趕到馬陵[今漢南範縣西南],而馬陵道路狹窄,路旁多險阻,可以埋伏兵馬。就命令士兵削掉大樹的樹皮,在露出的白色木頭上寫著:「龐涓死在這棵樹之下。」)
於是令齊軍能射者萬弩夾道而伏,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,龐涓果夜至砌木下,見白書,乃鑽火燭之,讀其書,未畢,齊軍萬弩其發,魏軍大亂相失,龐涓自知智窮兵敗,乃自刎,曰:「逐成豎子之名。」
(然後命令齊軍擅長射箭的共有一萬人,手上拿著強大的弓箭,埋伏在道路兩旁,約定:「當天晚上見到火光亮起來就萬箭齊發。」龐涓果然夜晚來到大樹下,看到白色木頭上寫了字,就鑽火光來看,還沒來得及讀完樹上的字,齊軍已經萬箭齊發,魏軍大亂,沒有辦法彼此照顧。龐涓這才意識到中了孫臏的計策,已經計謀用完兵敗,於是拔劍刎頸而死:「沒想到竟讓他成名!」。)
齊因乘勝,盡破其軍,虜魏太子申以歸,孫臏以此名顯天下,世傳其兵法。
(齊軍乘勝攻擊,殲滅魏軍十萬兵馬,還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,凱旋歸國,孫臏也因為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聞名天下,世世代代流傳他的兵法。)
戰國時代,魏國的首都叫「大梁」,趙國的首都是「邯鄲」,東周末年,戰國七雄間就是戰爭頻傳,「桂陵」和「馬陵」這兩場戰役只是整個歷史的部份縮影而已。史記後半段的「孫子」,正是孫臏本人,和「孫子兵法」的「孫子」無關,「子」是古代的一種尊稱,請勿混淆了。

孫臏本人的真實姓名無從考證,因為他受過「臏刑」:就是砍掉雙腳的膝蓋骨,讓犯人終生半身不遂,歷史學家索性叫他「孫臏」(可能就是司馬遷幫他取名的),用受過的刑罰來取名,彷彿在嘲笑這位歷史名人啊!對孫臏而言,他似乎更該慶幸自己沒被叫做「孫墨」或「孫黥」,因為他受過「臏刑」的刑罰之後,馬上又被處以在臉上刺字的刑罰,刺上「通敵賣國」四個字。這一切,全部來自孫臏的同學兼好友龐涓所為!(關於臉上刺字的刑罰,可以參考站內的「黥面傳奇」)
至於龐涓,兩人都是鬼谷子的學生(傳說中蘇秦和張儀也是),龐涓離開老師後在魏國做官,但因為墨子向當時的君王,也就是魏惠王推薦孫臏,龐涓的才能本來就不如孫臏,孫臏在魏惠王的召喚下來到魏國,當場比試陣法佈局,龐涓竟然看不懂孫臏的陣法。心胸狹窄的龐涓害怕魏惠王會重用孫臏,影響自己的仕途,就向惠王誣衊孫臏私通齊國,對孫臏動用私刑:臏刑和墨刑,再以「貓哭耗子假慈悲」的城府幫孫臏敷藥,企圖騙過孫臏寫出「孫子兵法」,寫完之後再殺掉他。
龐涓毒害自己的同窗好友,有人密報孫臏有關龐涓的陰謀,於是打開鬼谷子給的錦囊,開始在牢裡裝瘋賣傻,但是龐涓不死心,把孫臏拉到豬圈裡,與豬隻為伍,豬糞、餿水照吃不誤,龐涓還把他趕到街上當乞丐沿路乞討,還暗中派人監視,尾隨查探行蹤,孫臏在魏國的處境實在淒涼,最後有個叫禽滑的人行俠仗義,幫忙孫臏避開龐涓佈下的耳目,逃離魏國,到了齊國。
孫臏到齊國的故事,史記「孫子吳起列傳」記載得非常詳盡,其間他是如何地被田忌賞識,分別讓齊威王和齊宣王重用,兩次大敗龐涓的軍隊,最後巧妙地用計將之擊潰,讓龐涓要自刎之前都不服氣「當初真後悔沒把孫臏殺掉!」。其實,龐涓會落敗到在樹下自刎而死,還不是他的嫉妒心害了自己。孫臏能夠忍辱負重(殘廢加上黥面),留下一條命也要回到故鄉齊國,端賴他的毅力所致。
以下節錄史記「孫子吳起列傳」孫臏的部份,除了原文外,括弧紅字就是翻譯,根據網路上提供的解釋稍微修飾,還有自己對於孫臏、龐涓兩人名人軼事的認識,希望還算通順了。由於原文亦是來自網路,可能部份字句有些謬誤,日後如有史記的讀本,屆時再做修正了。
【史記.孫子吳起列傳】
孫武既死,後百餘歲,有孫臏,臏生阿酀之間,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。
(孫武過世後,大約過了一百年,出現了一位孫臏,孫臏出生在齊國境內阿酀一帶,孫臏就是孫武的後代子孫。)
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,龐涓既事魏,得為惠王將軍,而自以為能不及孫子,乃陰使召孫臏至,臏至,恐其賢於己,疾之,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,欲隱勿見。
(孫臏曾經和龐涓一起學兵法,龐涓在魏國當官,魏惠王封他為將軍,並且能力自認不如孫臏,於是私下找人請孫臏到魏國,孫臏到達之後,龐涓害怕孫臏比他賢能,嫉妒他,就藉故砍斷孫臏的雙腳膝蓋骨,並在臉上刺字,打算埋沒孫臏的才能不讓人看到。)
齊使者如梁,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,齊使以為奇,竊載與之齊。
(齊國的使者到了大梁,孫臏以刑徒的身份暗中和齊國的使者見面,齊國的使者認為孫臏是位奇才,就偷偷地用車把孫臏載回齊國。)
齊田忌善而客待之,忌數與諸公子馳逐重射,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,馬又上中下輩,於是孫子謂田忌曰:「君第重射,臣能令君勝。」
(齊國的大將田忌非常賞識孫臏的才能,把他奉為上賓以客禮相待,當時,齊威王常常與王公貴族們用比賽駕駛馬車賭輸贏。田忌過去比賽,常因馬的腳力略差一點輸掉比賽。孫臏觀察這種比賽之後,發現馬的腳力可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個等級,等級之間相差不大。有一次,孫臏對田忌說:「你可以下大的賭注,我自有辦法讓您獲勝。」)
田忌信然之,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,及臨質,孫子曰:「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,取君上駟與彼中駟,取君中駟與彼下駟。」既馳三輩畢,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,卒得王千金。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,威王問兵法,逐以為師。
(田忌很佩服孫臏過人的才智,便按照孫臏的意見同齊威王與貴族們下了千金的賭注。等到比賽開始之前,孫臏告訴田忌:「你先用你的下等馬同他們的上等馬比賽,再用你的上等馬同他們的中等馬比賽,最後用你的中等馬同他們的下等馬比賽。」三場賽畢,兩勝一負,終於贏得齊王的千兩黃金。田忌因此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。齊威王在向孫臏討教兵法中深感孫臏在軍事上有過人之處,當場封他當將軍。)
其後魏伐趙,趙急,請救於齊,齊威王欲將孫臏,臏辭謝曰:「刑責之人,不可。」於是乃以田忌為將,而孫子為師,居輜車中,坐為計謀。
(之後魏國派遣龐涓討伐趙國,趙國陷於危急之中,向齊國討救兵,齊威王打算封孫臏為大將出征,孫臏推辭說:「我是個受過刑的人,萬萬不能。」於是齊威王改封田忌為大將、孫臏當軍師,坐在軍車內運籌帷握。)
田忌欲引兵之趙,孫子曰:「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,救鬥者不搏撠,批亢擣虛,形格勢禁,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,輕兵銳卒必竭於外,老弱罷於內,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,據其街路,衝其方虛,彼必釋趙而自救,是我一舉解趙圍,而收弊於魏也。」
(田忌想要領兵直奔趙國,孫臏勸諫說:「凡是要解開紛亂的絲繩,一定要找出它的結頭,不能用拳頭亂揮;要解勸鬥毆的,不能幫著去打;避實就虛,在形勢上阻遏制止住敵方,自然就可以解圍。現在魏國攻打趙國,它的精兵銳卒一定都在前線,老弱殘兵留守國內,您不如率兵進攻大梁,佔據交通要塞,攻打它防衛空虛的地方,魏國一定放棄攻打趙國而自救。這樣我們就一舉解了趙國的圍,又收到了攻擊魏國避弱的效果。」)
田忌從之。魏果去邯鄲,與齊戰於桂陵,大破魏軍。後十五年,魏與趙攻韓,韓告急於齊,齊使田忌將而往,直走大梁,魏將龐涓聞之,去韓而歸,齊軍既已過而西矣。
(田忌聽從了孫臏的建議。魏軍果然去了邯鄲,和齊國在桂陵大戰一場,把魏軍打得落花流水。十五年之後,魏國和趙國合力攻打韓國,韓國向齊國救急,齊國再度派出田忌前往,直搗魏國的大梁,魏國將領龐涓聽到齊軍攻魏救韓消息後,立即撤去攻打韓國的軍隊回到大梁,但是齊國軍隊已經經過直接向西方走了。)
孫子謂田忌曰:「彼三晉兵素悍勇而輕齊,齊號為怯,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,兵法:『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軍,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。』」
(孫臏向田忌建議:「利用三晉士兵向來驃悍驍勇,輕視齊國,認為齊軍膽小怯懦的心理,示之以弱,誘敵追擊,然後乘空隙給予迎頭痛擊。兵法上說:『用急行軍走百里去爭利的,就會和後續部隊脫節,可能犧牲上將軍;用急行軍走五十里去爭利的,因為前後不能接應,部隊只有一半能夠趕到。』」)
逐使齊將軍入魏地為十萬甕。明日為五萬甕。又明日為三萬甕。
(於是在與魏軍接觸後就假裝敗退,軍隊後退中第一天挖十萬個爐灶,第二天減少到五萬,第三天減少為三萬個。)
龐涓行三日,大喜曰:「固知齊軍怯,入吾地三日,士卒亡者過半矣。」
(龐涓的軍隊行走了三天,高興的說:「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懦弱,進入我國境內才三天,士兵就逃掉一大半了!」)
乃棄其步車,與其輕銳,倍日並行逐之,孫子度其行,暮當至馬陵,馬陵道狹,而旁多阻隘,可伏兵,乃砌大樹白而書之曰:「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」。
(於是丟下步軍,只率一部分輕裝精銳部隊,兼程追趕。孫臏估計龐涓的行軍速度,天黑當可趕到馬陵[今漢南範縣西南],而馬陵道路狹窄,路旁多險阻,可以埋伏兵馬。就命令士兵削掉大樹的樹皮,在露出的白色木頭上寫著:「龐涓死在這棵樹之下。」)
於是令齊軍能射者萬弩夾道而伏,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,龐涓果夜至砌木下,見白書,乃鑽火燭之,讀其書,未畢,齊軍萬弩其發,魏軍大亂相失,龐涓自知智窮兵敗,乃自刎,曰:「逐成豎子之名。」
(然後命令齊軍擅長射箭的共有一萬人,手上拿著強大的弓箭,埋伏在道路兩旁,約定:「當天晚上見到火光亮起來就萬箭齊發。」龐涓果然夜晚來到大樹下,看到白色木頭上寫了字,就鑽火光來看,還沒來得及讀完樹上的字,齊軍已經萬箭齊發,魏軍大亂,沒有辦法彼此照顧。龐涓這才意識到中了孫臏的計策,已經計謀用完兵敗,於是拔劍刎頸而死:「沒想到竟讓他成名!」。)
齊因乘勝,盡破其軍,虜魏太子申以歸,孫臏以此名顯天下,世傳其兵法。
(齊軍乘勝攻擊,殲滅魏軍十萬兵馬,還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,凱旋歸國,孫臏也因為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聞名天下,世世代代流傳他的兵法。)
【說 明】
戰國時代,魏國的首都叫「大梁」,趙國的首都是「邯鄲」,東周末年,戰國七雄間就是戰爭頻傳,「桂陵」和「馬陵」這兩場戰役只是整個歷史的部份縮影而已。史記後半段的「孫子」,正是孫臏本人,和「孫子兵法」的「孫子」無關,「子」是古代的一種尊稱,請勿混淆了。

後記:看書之餘,不知怎地就想起了「孫臏」的故事,提起了孫臏,就不能不提龐涓,這個影響孫臏大半生的壞人。
*相關連結-
孫臏的故事與史記「孫子吳起列傳」翻譯(圖片來源)
孫臏維基百科網頁
黥面傳奇
本文瀏覽人次:
本文於96.4.24獲智邦網摘精選好文-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