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大海有了智慧,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……災難在世界各地頻傳,科學家們自知不能再以常理判斷眼前層出不窮的變化(命案),犧牲者不能再有,他們夥同利慾薰心的石油業者,偏執激進的軍人及環保人士,攜手合作,由於全球的海底生物攻擊不斷,更是廣邀全球的生物學家、地質學家和天文學家,即將和若干群的海底生物展開充滿智慧的角力。
故事的主人翁西谷.約翰遜,縱橫海洋生物界研究多年,是個高度著重生活品味的中年雅痞男,個性浪漫、熱情,美食、醇酒、古典音樂和名車從不離身,其實,約翰遜不完全是書中唯一的主人翁,而是和其它幾位科學家,例如李奧.安納瓦克、灰狼、蒂娜.倫德等人,共同織就了《群》偌大的份量。
書中最是引人入勝的,也是最為驚悚的片段,莫過於群起攻之的海底生物,舉凡虎鯨襲擊海上觀光客、龍蝦冷不防轟炸廚師、螃蟹當起了男女歡愛的電燈泡,蚌類動物附著在船隻上,對於即將搬上大螢幕的劇情,許多海底生物的攻擊行為,計劃性的組成大聯盟,守株待兔,針對各地遇害的人類,展開無預警的攻擊,儼然就是若干個萬劫不復的災難片,看者要為之驚聲尖叫,不忍心再看下去。
人性也是《群》想要反應給讀者的,多數的小說都會提及人性光輝和弱勢。當短視近利的人們,對海洋抱持著市儈、貪婪、掠奪,各自撒網捕魚、開鑿油井,或是圖利觀光之餘,抑或假借對環保的呼籲,以達成一自之私,假公濟私的人們是大有人在。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,顯而易見的,對照現今地球暖化,太平洋沿海各地湧入大量的水母,造成生態上嚴重的失衡,地球上無所不吃的人類,似乎發誓吃遍全球的美味,貪得無饜,讓海底生物的數量銳減,其實是難辭其咎呢。坦白說,《群》多多少少反應了地球上當今的局勢。
滿是自然界知識的《群》,充盈在全書的各個情節裡,就要還給老師的地球科學名詞,最終獲得用武之地,從前認為不夠實用的學識,似乎都在書中一一呈現,倘若不熟悉這些名詞,閱讀《群》勢必會產生某種程度上的障礙。(我的老本行和自然無關)
另一方面,書中出現了大量的分數,不禁要教讀者產生疑問,幾分之幾究竟潛藏了何種秘密,又為什麼作者法蘭克.薛慶想要運用這些怪奇的分數,尤其是,分母幾乎和分子形成很大的落差,在我反覆比較分數出現的章節,除了窺見是全書關鍵情節,亦是全球人類和海底生物展開智慧的角力的過程,或者是,那些分數純粹是個標幟,為《群》增添幾分神秘的色彩,和引人發噱的技巧而已。
作者以如此耐人尋味的主題,匠心獨具,用心的鋪陳每個細節,刻劃出海底生物的危機,就要消失的海洋寶藏,間接對環保提出鄭重的反省、呼籲,謎樣又抽象的書名《群》,讓好奇的讀者想要為它反覆的猜測:群,是個團結,是個糾集,是個複數。對人類或是海底生物而言,大家都是群居動物,不能離群索居,團結力量大。
群的作者和各版書封-
關於本書-
書 名:群(der Schwarm、The Swarm)
作 者:法蘭克.薛慶(Frank SCHÄTZING)
譯 者:朱劉華、顏徽玲
ISBN:978-986-6807-05-3
出版社:野 人
頁 數:903頁
出版日:2007年11月5日(二版三刷)
註:中文版書封屬野人出版所有。感謝我家附近圖書館館員一哥同意,基於過年期間享有借到十本書的優惠,讓我優先借到此書,有一天我去查詢預約書,沒想到預約借書已經排到近七十位哪!真是感激不盡!自己很喜歡《群》,文字之間不免要大力稱讚它,不知道中時嚴選好文怎麼看待本文呢?會不會又把它列為「商業嫌疑」頭號嫌犯了呢?
*延伸閱讀-
群 部落格
群,八卦跟書一樣厚的小說‧出版症候「群」的四大難處與四大問號
博客來 群
博客來 群,官方網站
維基百科 群(英)
本文瀏覽人次:
Counter Stats
buy property Coun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