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離水邊那麼近,以致於這段時間我的步行、書寫與思考也顯得潮濕。關於那些漂浮在水上、沉沒到水底、隨著水所流逝、以及滲透到水中的,那些記憶、憂鬱、諸神、水族與石頭。(P.8)
目前分類:花絮之華文悅讀 (145)
- Feb 22 Fri 2008 14:16
家離水邊那麼近:自然的親水行腳
家離水邊那麼近,以致於這段時間我的步行、書寫與思考也顯得潮濕。關於那些漂浮在水上、沉沒到水底、隨著水所流逝、以及滲透到水中的,那些記憶、憂鬱、諸神、水族與石頭。(P.8)
- Feb 04 Mon 2008 01:25
地下鄉愁藍調:音樂和文學的交融
我對披頭四的音樂完全沒有涉獵,約翰藍儂是何許人也,從來不曾瞭解,那只又圓又大的黑膠唱片經常和我擦身而過,只知道台灣早期的流行樂-校園民歌,是我小學時代甚至更早,正值懵懂未知的時候最常聽見的音樂,很多民歌的年齡比我還要大,當時唱紅的歌手們如今年已半百,撫今追昔,當年閒情、詩意、浪漫又優雅的民歌曲風,曲調簡單、悠揚,再次對它回首一望,還是和從前一樣魅力不減,暖暖地傾注在一方心田裡。
- Jan 30 Wed 2008 15:08
一陣風,留下了千古絕唱:浸淫戲劇的逸趣
馬連良(1901-1966)和《伶人往事》的主角們一樣,曾經在舞台上引領風騷數十年,他是中國著名的京劇藝術家,老生演員,民國時期的京劇三大家之一、四大鬚生之一,和梅蘭芳齊名,但是不管是四大名旦、四大鬚生,還是京劇三大家等等,無一逃不過文革摧枯拉朽般的浩劫,讓這些一代名伶的生命蒙上一層灰,耀眼的演藝生涯多了幾分乖舛、坎坷,秋風掃落葉,一片不留,當文革過去,猶如鐵蹄亂踏之處慘不忍睹,兀自留下哀鴻遍野的血淚辛酸,我們又該從何為他們一掬悲慟之淚?
- Dec 21 Fri 2007 11:30
琦君讀書:讀書心得的圭臬
讀慣了琦君童年懷舊的文章,一但跳脫了這個範圍就是興致缺缺,適逢九歌出版社為琦君的著作翻印成紀念珍藏版,既是她的書迷,今日我重讀《琦君讀書》之際,恰好在發表讀書心得方面,給了我很大的啟發,縱然很不巧的,《琦君讀書》開卷的卷首,認得的作者寥寥無幾,更教人尷尬的,目錄上列出三十一本書,礙於出版年份大都在民國七○年代,唯獨閱讀過一本,然而以琦君在文壇舉足輕重的地位,即使過世了她的影響力仍舊不減從前,端看一位名家如何品評其它名家,無論或褒或貶,讀者如何從中領略她的品味與學養,才是最值得關切之處。
- Dec 18 Tue 2007 19:59
步下紅毯之後:幸福滿溢的寫真
其實自己應該要先推出成名作《地毯的那一端》的,再撰寫《步下紅毯之後》,先前只有草草以《地毯的那一端與張曉風》帶過,早期張曉風的作品深情無瑕,惹得人又愛又憐,充滿了浪漫,而又兼顧生活上的實際,由於《地毯的那一端》出版權幾經易主,出版社由道聲換到水牛,當我找到道聲初版是民國77年底,而《步下紅毯之後》早在民國68年付梓,時間的差異讓我拿不定主意,索性撰寫《步下紅毯之後》吧。
- Oct 16 Tue 2007 14:30
紐約客:飄零的過客
白先勇筆下的主角們來自上海,遠渡重洋到紐約,躋身在世界的大熔爐裡,安得廣廈千萬間,看著金髮碧眼的老外,操著一口陌生的語言,心繫繁華上海的舊夢中,無論是貌若天仙的謫仙,縱橫「殺」場的老兵,還是情義兼備的同志,他們不約而同的,都是極其不願意把紐約當做是永遠的家,而是一種強迫性、非自主性的放逐,縱然心裡憮然難耐,日子,還是得一天天過下去。
- Oct 07 Sun 2007 20:01
芬蘭驚艷:從驚艷中學習經驗
國土有大半位在極圈內的冰封凜冽大地,森林和湖泊裝扮了一片白皚皚的雪地,可知道聖誕老人村就在芬蘭?五百年的芬蘭浴,究竟有什麼魅力歷久不衰?音樂家西貝流士、Linux軟體和Nokia手機的發源地都來自芬蘭?芬蘭和愛沙尼亞的國歌是同一首?這一切在作者的筆下,都不再是秘密,他不僅是玩真的,繼而探索這個蟬聯三年、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國家。
- Sep 13 Thu 2007 16:45
飲膳札記:尋找記憶中的味覺
「飲膳札記」的作者林文月教授,在文壇裡行事低調,教學和家庭佔去了她大半的生活,她默默的從事筆耕、靜靜地完成翻譯,從來不為自己的著作宣傳、打廣告,出版人隱地曾經分析過作家分兩種,一種活動力強,到處都有演講或宣傳自己的作品;另有一種作家,從不在公眾場合出現,更絕少讓讀者知道自己的背景資料(2002/隱地),林教授很少在公眾場合出現,也許由於她是連雅堂的外孫女、連戰的表姐這層關係,還是已故臺靜農教授的得意學生,所以才格外低調?因此尋找她的資料(成長背景)費了不少周章。於是,她的外公、雙親,丈夫郭豫倫先生和子女,最敬愛的老師臺靜農、鄭騫、孔德成等幾位教授,都是書中最是活躍的人物,當他們大啖美食的時候,喜形於色,發出的讚歎是作者最難忘的,還有長輩們指導作者烹飪的竅門,當時的情景,長輩的神韻,也是作者念茲在茲,歷歷如新的記憶,書裡一共有十九道菜餚,自然也拼織成作者少女青春時代的十九段小故事。
- Sep 11 Tue 2007 15:23
伶人往事:戲劇的重要資產
(序.P.5)
作者章詒和是中國第一大右派章伯鈞的女兒,以為右派人物發聲請命、立言立傳為己職,是她個人的責任與義務。「伶人往事」是戲劇界的重要資產,書中充滿了高度的人文色彩,當然不乏中共的政治味精,當年毛澤東一手發起「文化大革命」,荼毒知識份子,不僅折煞了作者筆下「往事並不如煙」的八個人物,連帶殃及「伶人往事」裡的七位名伶,和秦始皇的「焚書坑儒」有過之而無不及,假若蒼天有知,天可憐見,作者為他們抱不平的,乃是因為藝人向來靠直覺、靠感性、靠經驗觀察事物並取得認識(P.165)。唱戲的藝人,原先在中國歷史被稱之為「戲子」、「優伶」、「伶人」等,在社會身份不高,地位低賤如蜉蝣螻蟻,同時這些稱呼裡大有貶低歧視的成份,再者當時的藝人仍然守著這種觀念,恪守自己的本份,有道是「欲加之罪,何患無辭?」,右帽子還是不小心地飛到他們的頭上,最誇張的要屬奚嘯伯的遭遇,在公開場合居然沒有說過一句反黨的話。(P.247)作者除了為他們釐清「戲子無義」一說,就是強調他們一生致力於唱戲,不在政治,曾幾何時與右派沾上關係?
- Sep 06 Thu 2007 00:17
卡謬佬的青春小鳥:笑罵人間百態
買下「卡謬佬的青春小鳥」的理由很簡單,在於我希望閱讀散文、小說之餘,能夠有個幽默的書籍點綴我的閱讀生活,為淡如水的文學激盪一些歡愉的波瀾。話說,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謬有句名言:「我反叛,因此,我存在。」,卡謬佬發明卡氏幽默,證明了他滿腦子的想像力像沸騰的開水急著要跳出來,是個腦內異常活躍的男子,顛覆部落格抒發心情的傳統,顛覆在某個層面來說,本來就是一種思考兼顧創意上的反叛,或許「有電勿近」開格之初,反叛的意念存在卡謬佬的靈感當中,正蠢蠢欲動著哪。
- Sep 01 Sat 2007 13:27
往事並不如煙:盡大江東去,餘情環繞
章詒和曾謙遜的說過自己的記憶差的驚人,「往事並不如煙」並不算是回憶錄,而是出自於她秉持著對雙親的孺慕之情,恪守對父母親的崇敬之意,憐惜他們被劃為右派後受盡的委屈,字句間飽蘸淚水不讓它流出,言辭間充滿了懷念雙親的孝心,書裡諸多點點滴滴,作者奔走多方考證寫成,可以說是本嘔心瀝血之作。父親章伯鈞在大陸被冠上中國第一(頭號)大右派,還是毛澤東欽定的右帽子,文化大革命和紅衛兵之於白色恐怖,比擬當年台灣蔣介石時代的叛亂份子,如坐針氈,過著茍延殘喘的日子。從前家裡門庭若市的華麗,瞬間轉成門可羅雀的蒼涼,做為中國早期的政治名人的女兒,章詒和看盡了世間的榮辱、官場的成敗,和父親一同背負著歷史的重擔,因為學校的報告,如文字獄的罪名「現行反革命罪」讓她入獄長達二十年之久,讓章氏慘澹過了大半生,六篇故事當中所提及的八個人,就是父母親被劃為右派之後,來往最為密切的對象,章詒和的筆觸細膩,善於觀察描摹,寫來淋漓盡致,她以第一人稱的角度,以父母為主軸,側寫並鮮活了她筆下的八個人物,「往事並不如煙」其實就是一部時光機,往事歷歷如新,引領讀者走入當時中國知識份子的世界裡。
- Jul 27 Fri 2007 20:59
驚歎愛爾蘭:神奇的凱爾特之虎<img src="http://kuso.cc/3EEt" border="0">
大家可知道多年前轟動的「鐵達尼號」是來自北愛爾蘭?許多人台灣人認識愛爾蘭,並不是從經濟開始,是樂團U2?詩人葉慈?大文豪蕭伯納?王爾德、喬依司?還是踢踏舞或是和愛爾蘭有關的事物?我呢?則是透過女歌手恩雅的歌聲,清澈美麗的嗓音,從祖國出發,繞唱全世界直到蒼穹。歌詞裡獨特的世界觀,讓我不禁對恩雅另眼相看。
- Jul 23 Mon 2007 22:10
紅紗燈:燈景舊情懷
(序)
說起紅紗燈,記憶中越來越清晰的紅紗燈,童年在家鄉的時光是已故資深作家琦君一生中最重要的回憶,長輩們對她的身教、言教,幾乎是直接地影響到琦君的個性,這盞外公親手為她糊的紅紗燈,她格外地珍藏,不知當時過年五叔的小插曲,外公紮燈紮得特別賣力,還是大風雪的夜晚,有外公引路,讓她不畏寒冷,琦君本人並不清楚,還在不知不覺之中,那盞紅紗燈變成了她永久的記憶,歷久不忘。
- Jun 05 Tue 2007 20:42
楊絳「我們仨」
- Jun 03 Sun 2007 19:06
席慕蓉的黃羊.玫瑰.飛魚與騙婚記
「騙婚記」(P.34)一文並不長,論字數可能不到五百字,故事當然就是席慕蓉與其夫劉海北先生在比利時留學時的事情了,位於比利時的首都布魯賽爾,他們各自修習著學業,因愛貓而結緣。同「騙婚記」收錄在本書篇一「塊玉與短歌」的文章,字數大約和「騙婚記」相若,對散文來說算是短文了,但又不屬於極短篇的標準。值得一提的,本文最難得的是席慕蓉文章當中少有的幽默之作,此外網路流傳得非常廣泛,大多是標榜「把握你的緣」、「喜歡就去追」等字眼,其中又以簡體字版本流傳最多。我想作者要是發現此事,免不了要為此叨絮一番,還好她本人並不熱衷電腦呢……

- May 30 Wed 2007 19:16
席慕蓉的人間煙火
──還有,與其夫的光譜交疊
- May 27 Sun 2007 16:32
朱自清與歐遊雜記

日前吳祥輝的著作「芬蘭驚豔」和「驚歎愛爾蘭」二書風靡了關心台灣未來的讀者,精美的圖片讓書裡的重心集結在當地的人文社會等多元角度。旅遊歐洲讓人心神嚮往之,歐元幣值之高讓人不免要退避三舍,但讀者對於當地的旅遊資訊瞭解不多,而朱自清的「歐遊雜記」,不僅是一本散文遊記,更可以作為旅遊歐洲的參考書,一面欣賞風景、一面對照文字,再忠實不過的報導倍覺相得益彰。
- May 22 Tue 2007 21:09
鹿橋「懺情書」讀後感
「記得當時年紀小,你愛談天我愛笑,有一回並肩坐在桃樹下,風在林梢鳥兒在叫,我們不知怎樣睡著了……」,十九、二十歲的時候,我們都在做些什麼?鹿橋(本名吳訥孫.1919-2002)以一顆年輕、執拗的心寫下了愛情和友情的記實,一如封面上文字說的:
- May 03 Thu 2007 11:00
琦君小品的二三事
「琦君小品」是琦君五十歲出版的作品,以她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裡,年紀半百的時候出版了一本「海陸拼盤」、「沙拉總匯」,因為論文體、說時間,都是一本合集,想要探索作者的寫作功力,從這本書就可以登堂而入室。
- Apr 27 Fri 2007 13:43
2002隱地(日記書)概說與探索
【緣 起】

爾雅的日記叢書最早是由隱地率先撰寫,就是「2002 隱地」日記書的源起來自法國某家出版社,每年的日記書由不同的作家負責撰寫。隱地是一位資深出版人兼作家,創辦爾雅出版社已有32年之久(1975-2007),當前出版業低迷的氛圍,文學如同受到了芮氏七級以上的強震,環顧一片狼籍,他仍舊堅持著一年出版20本書的原則,默默地耕耘文學這塊園地,力挽狂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