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  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主辦的「我們的文學夢」系列講座,12月份主要是王文興教授的「家變的場景」,由於他童年曾住在紀州庵~1946年隨父母來台,先住在台灣南部的東港,兩年後遷居台北,就是紀州庵,可以說是戰後紀州庵的「原住民」之一,邀請他來演講,最適合不過。



王文興【家變的場景】

日期:2012/12/07(五)
時間:19:00~21:00
地點:臺北市同安街107號 紀州庵文學森林


  講座的開場,一人分發一張講義,紀州庵館長兼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小姐也親自致詞,歡迎王教授蒞臨現場。講義是擷取自王教授的代表作《家變》裡的部份章節文字,包括62-66、68,和85,全是寫景的文字敘述,看似平平無奇,甚至在有些人的眼裡看來就是冗長的文字,贅言是也,直到聆聽了王教授的解說之後,才知道這些文字的背後,還有許多故事值得探索。



  為了王教授的講座,還去把《家變》和《家變六講》找來看,講座當天,順道把《家變》抽出翻閱對照,其實,現場還有許多觀眾跟我一樣,都把書本給帶了去,唯獨版本不同,但也因此,從現場觀眾的提問,才知道每個版本的文字有所不同,可能是王教授進行校對時做了某些調整吧?



  講義上的數字標示,就是原著裡的數字,仔細比對內容是完全相符的。



  現場還有一位年輕美麗的小姐負責朗讀這些文字,她就坐在我的左邊,朗讀完畢之後由王教授一一解說,逐字逐句,不爆大雷,不說范家父子的情結,亦不說父親離家出走的理由,最後再開放現場讀者提問~Q&A,等到發問完畢之後,再開始朗讀,很遺憾的是王教授沒有解釋完畢,只講了62、68和85,順序還不一樣,實在令人感到扼腕不已

  事實上,在短短兩個小時之內要將一整張的寫景文字全部講完,是不夠的,同時,還要考量王教授的體力,王教授年過七十,為了不讓他太累,只能眼巴巴地聽他講個3節,希望有機會他可以把這些講完哪。


  據某位評論家(不知道是誰)給王教授在文學上的定位,將王教授歸於現代主義的風格,其實是的,這一點也得到王教授本人的認同,從《家變》裡亦能得到印證,王教授在用字遣詞上注重美學、意象~靜物畫和寫景畫的文字,電影效果的敘述~由近至遠、從遠到近,還有記憶書寫等等,加上他本人惜字如金,優點在於在精不在多、缺點在於不能拜讀更多的作品。

  《家變》的第62節,便是描繪紀州庵,據王教授說道,廚房的正確位置就是講座現場,只不過,在小說裡他把儲房的位置轉移到了1樓。這些話聽起來格外神奇,說不定對王教授而言,紀州庵景物依舊,人事全非,據封德屏小姐表示,本館部份即將動工修繕,不久可以還原它的原貌。

  還有,我很希望王教授可以談談他和白先勇、陳若曦等幾位在台大外文系的同班同學合作創辦「現代文學」的始末,「現代文學」的創立是文壇一大盛事,儘管我認為王教授應該要說說這些的,以及他的文學啟蒙一事,似乎更來得恰當。憑心而論,王教授講解《家變》的文字,獲益匪淺,這或許就是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的心情寫照吧??







*延伸閱讀-
 維基百科 王文興
 家變:驟然,是迅雷不及掩耳的閃電行動
 台灣大百科全書 王文興

本文瀏覽人次:

無料カウンター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