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甫從這個月20日演出「名家與NSO的對話-探索新世界」的國家交響樂團,以演出東歐國家的音樂家作品為主,在李蓋提(Ligeti。1923-2006)、巴爾托克(BARTÓK, Béla。1881-1945)和德弗札克(Dvořák, Antonín。1841-1904)三人當中,其中以德弗札克最為出名,他的代表作是「新世界交響曲」,這次的音樂會命名「探索新世界」,動機應是在此。

↑節目小圖片,轉載自兩廳院網站
音樂會裡由指揮呂紹嘉和鋼琴家尚-艾弗藍‧巴佛傑連袂演出,演奏的曲目是-李蓋提:《氛圍》、巴爾托克:第二號鋼琴協奏曲,Sz 95及德弗札克:第九號交響曲《新世界》,Op.95。

↑李蓋提(György Liget。1923-2006,圖片來源)
古典音樂裡,能夠用樂器來來詮釋大氣的變化的,只有李蓋提的「氛圍」(Atmosphere),「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溶解、蒸發、昇華成一片聲響的大氣」曲風前衛的李蓋提如是說。天空中雲朵的變化,空氣的流動,只見現場鋼琴琴蓋掀開,各式的刷子來回輕輕地刷動,時而緩慢、時而急切,一種耳目一新的演奏方法,而一開始紛亂堆疊的音符,到了曲末化零為整,還有許多讓觀眾察覺不到的,無聲勝有聲的虛無縹緲,來自於空氣無窮盡的變化。這首曲子後來獲電影「2001太空漫遊」的運用,藉以描繪宇宙間的循環,也許是我個人不懂欣賞,焚琴煮鶴扼殺了作者的原意,氛圍的曲風乍聽之下也可以運用在科幻片、懸疑片,抑或是驚悚鬼片都相當適合,一曲聽罷總有寒毛直豎的感覺。

↑匈牙利民族音樂先驅巴爾托克(Béla BARTÓK。1881-1945,圖片來源)
由已故名指揮蕭提爵士欽點的名鋼琴家尚-艾弗藍‧巴佛傑,是演奏巴爾托克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,Sz 95」最完美的代言人,為此次的演出上半場推到了極致。這首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」以快慢快慢快規律的拱形節拍貫穿了全曲,一改平日鋼琴原有的柔美形象,取而代之的,是以鋼琴做為敲擊的主角,粗獷豪氣地揮灑開來,先後和管弦樂及定音鼓譜下流暢的對話。

↑德弗札克(Dvořák, Antonín。1841-1904,圖片來源)
下半場次的「新世界交響曲」,不僅是德弗札克的代表作品之一,也是身為愛樂者入門古典殿堂必聽之曲。融合了波西米亞音樂、美國民謠、黑人靈歌及印第安民謠等多種音樂,標準的四個樂章的架構裡,從第一樂章由法國號和長笛相繼領銜演出,「輕搖,可愛的馬車」變奏旋律呈現在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裡,第二樂章由英國管擔綱獨奏,悶悶的樂音流露無盡的哀愁,是黑人被迫離開非洲?還是波西米亞移民人的思鄉情懷?或許可以從這個樂章裡窺見一二。詼諧曲的第三樂章,引領聽眾想像著美國中西部的大草原上,一種活力澎湃的熱情,印第安舞蹈強而有力的節拍,最終章裡,則是由法國號和小號吹奏雄渾有力的進行曲,歌頌波西米亞移民不畏艱難,蓽路藍縷的拓荒精神。
相較於曲目中的三首,我想很多聽眾都喜歡下半場次的「新世界交響曲」吧,一來是家喻戶曉所致,二來旋律是廣泛地被運用,第二樂章英國管獨奏的部份,曾被名作曲家李抱忱改為「念故鄉」,還有在多個節目裡、電玩動畫也是大量地運用第四樂章的其中旋律,可說是推崇備至的交響曲。
延伸閱讀-
*李蓋提,您在色彩中做夢嗎?:http://issue.fhl.net/phpBB21/viewtopic.php?t=8104&sid=4377a08c99d0aa584aff519549d2e739
*巴爾托克的簡介:http://www3.ouk.edu.tw/wester/composer/Bartok.htm
*德弗札克的生平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405102220810
本文瀏覽人次:
Counter Stats

free web counters Counter

↑節目小圖片,轉載自兩廳院網站
音樂會裡由指揮呂紹嘉和鋼琴家尚-艾弗藍‧巴佛傑連袂演出,演奏的曲目是-李蓋提:《氛圍》、巴爾托克:第二號鋼琴協奏曲,Sz 95及德弗札克:第九號交響曲《新世界》,Op.95。

↑李蓋提(György Liget。1923-2006,圖片來源)
古典音樂裡,能夠用樂器來來詮釋大氣的變化的,只有李蓋提的「氛圍」(Atmosphere),「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溶解、蒸發、昇華成一片聲響的大氣」曲風前衛的李蓋提如是說。天空中雲朵的變化,空氣的流動,只見現場鋼琴琴蓋掀開,各式的刷子來回輕輕地刷動,時而緩慢、時而急切,一種耳目一新的演奏方法,而一開始紛亂堆疊的音符,到了曲末化零為整,還有許多讓觀眾察覺不到的,無聲勝有聲的虛無縹緲,來自於空氣無窮盡的變化。這首曲子後來獲電影「2001太空漫遊」的運用,藉以描繪宇宙間的循環,也許是我個人不懂欣賞,焚琴煮鶴扼殺了作者的原意,氛圍的曲風乍聽之下也可以運用在科幻片、懸疑片,抑或是驚悚鬼片都相當適合,一曲聽罷總有寒毛直豎的感覺。

↑匈牙利民族音樂先驅巴爾托克(Béla BARTÓK。1881-1945,圖片來源)
由已故名指揮蕭提爵士欽點的名鋼琴家尚-艾弗藍‧巴佛傑,是演奏巴爾托克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,Sz 95」最完美的代言人,為此次的演出上半場推到了極致。這首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」以快慢快慢快規律的拱形節拍貫穿了全曲,一改平日鋼琴原有的柔美形象,取而代之的,是以鋼琴做為敲擊的主角,粗獷豪氣地揮灑開來,先後和管弦樂及定音鼓譜下流暢的對話。

↑德弗札克(Dvořák, Antonín。1841-1904,圖片來源)
下半場次的「新世界交響曲」,不僅是德弗札克的代表作品之一,也是身為愛樂者入門古典殿堂必聽之曲。融合了波西米亞音樂、美國民謠、黑人靈歌及印第安民謠等多種音樂,標準的四個樂章的架構裡,從第一樂章由法國號和長笛相繼領銜演出,「輕搖,可愛的馬車」變奏旋律呈現在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裡,第二樂章由英國管擔綱獨奏,悶悶的樂音流露無盡的哀愁,是黑人被迫離開非洲?還是波西米亞移民人的思鄉情懷?或許可以從這個樂章裡窺見一二。詼諧曲的第三樂章,引領聽眾想像著美國中西部的大草原上,一種活力澎湃的熱情,印第安舞蹈強而有力的節拍,最終章裡,則是由法國號和小號吹奏雄渾有力的進行曲,歌頌波西米亞移民不畏艱難,蓽路藍縷的拓荒精神。
相較於曲目中的三首,我想很多聽眾都喜歡下半場次的「新世界交響曲」吧,一來是家喻戶曉所致,二來旋律是廣泛地被運用,第二樂章英國管獨奏的部份,曾被名作曲家李抱忱改為「念故鄉」,還有在多個節目裡、電玩動畫也是大量地運用第四樂章的其中旋律,可說是推崇備至的交響曲。
延伸閱讀-
*李蓋提,您在色彩中做夢嗎?:http://issue.fhl.net/phpBB21/viewtopic.php?t=8104&sid=4377a08c99d0aa584aff519549d2e739
*巴爾托克的簡介:http://www3.ouk.edu.tw/wester/composer/Bartok.htm
*德弗札克的生平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405102220810
本文瀏覽人次:
Counter Stats
free web counters Counter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