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對音樂家馬勒(Gustav Mahler,1860-1911)有深度的瞭解,乃至於妻子阿爾瑪(Alma Schindler,1879-1964),是在欣賞NSO舉辦「發現馬勒」系列音樂會的時候。馬勒的交響曲素來以龐大、繁複的風格聞名於世,一首編制龐大的交響曲對每個樂團而言都是一種考驗,大部份的交響曲都是規律具有和諧性,一但融入了「繁複」的元素進去,彷彿樂團的每個區塊開始各自為政,大搞小團體不合群的遊戲,做為指揮想要糾集演奏的秩序,演繹出馬勒在繁複風格底下的美感,誠為難上加難,十場的音樂會,分別營造出十種不同的美,氣勢磅礡自然不在話下,雷霆萬鈞、氣勢恢宏,足以壓倒貝多芬的命運、英雄、合唱等曲,對於馬勒的作品,實在不是氣勢磅礡四個字就能囊括完全。
為了「發現馬勒」系列音樂會,NSO還印製厚達兩百多頁的節目單,除了對曲目有詳盡的解說,連帶揮灑出馬勒的音樂人生,是馬勒的另一種音樂傳記。
馬勒是猶太裔奧地利人,1860年出生於波西米亞(今捷克),父親經營釀酒廠,母親是肥皂商之女。馬勒從小生長在一個充滿家暴的環境裡,父親毆打妻小的暴力戲碼經常上演,在童年的心靈便萌生一種憐憫女性的想法,馬勒的雙親一共生下14個孩子,由於家境貧寒,許多孩子都夭折,馬勒在家排行第二。音樂細胞在他體內從小便開始迅速滋長,六歲參加鋼琴比賽,八歲就能指導其他孩子彈奏鋼琴,不滿十歲就已有不凡的表現,是音樂家裡少數中的少數,馬勒的一生追隨著音樂,被音樂牽引,在父親的許可之下,1875年馬勒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,開始接受音樂的正規教育。
1880年,馬勒離開維也納,展開了指揮生涯,1883~1885換到另一個地方,在此處他和一位女歌手有段沒有結果的戀情,他黯然來到布拉格謀生,爾後在當地得到布拉姆斯的讚賞,他的音樂事業開始蓬勃發展,據說他為了接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,曾被迫受洗為天主教徒,不過馬勒對樂團和歌手的要求非常嚴格,不但在演出要求絕對的完美,還要表現出原創者想表達的真實性,如此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,為他的事業帶來登峰造極,但因名氣響亮樹大招風,他離開了維也納國家歌劇院,輾轉在各地擔任指揮,都有極為輝煌的成就。
馬勒的婚姻路相當坎坷,僅管他絕不動粗,但性格上還是感染到父親的沙文主義氣息,他和阿爾瑪的感情路是完全的兩極化,馬勒因事業需要和許多女歌手來往,但大都留下不愉快的結果,在於他太重視音樂層面,犧牲了個人愛慾的層面,而其妻阿爾瑪恰好和丈夫完全相反,婚前和多位知名的藝術家交往,而外遇、同居、再婚的對象也不乏是知名的藝術家,由於阿爾瑪才貌兼備,似乎讓維也納知名的藝術家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,面對丈夫的大男人主義,婚後待產讓她不得不放棄自己原有的事業,她的內心並不甘於活在丈夫的光環底下,然而和馬勒的九年婚姻路,阿爾瑪自始至終都是一位家庭主婦。
既是身為知名的音樂家,音樂家也是藝術家,他們的精神層面往往是讓人好奇的,貝多芬患有躁鬱症,馬勒本人亦有躁鬱症(一說是憂鬱症),晚年的他精神耗弱,常常向佛洛依德求醫,佛洛依德是當時研究心理的知名學者、維也納富盛名的精神科醫師,在他的診斷書上,詳實地記載馬勒的病況,並且根據他的觀察發現,馬勒有戀母情節,阿爾瑪有戀父情節,兩者的情節都相當嚴重,而後者正是導致老少配結合成功的關鍵因素,此外馬勒曾向佛洛依德坦誠,自己有性功能障礙,面對情慾旺盛的妻子,他自知虧待妻子,只好藉由不斷的創作,甚至在第八號交響曲《千人》裡題名送給阿爾瑪,女兒夭折之後,不久阿爾瑪婚後出軌,和別人有染對馬勒是一大打擊,他非常恐懼阿爾瑪對他的離去,唯有埋首創作,以妻為名,做為靈感的繆斯女神,才能彌補在情慾上的不足。
正因大女兒瑪麗亞.安娜夭折後,在馬勒和阿爾瑪的婚姻受到強大的衝擊,馬勒為了挽回阿爾瑪的心,試圖鼓勵她繼續作曲,在馬勒即將過世的前一年,佛洛依德還充當和事佬,為拯救馬勒的婚姻努力,利用兩人之間的戀父與戀母情結,促使兩人在情感上得到滿足,馬勒總算再度和阿爾瑪平靜地度過了美滿的婚姻生活。
阿爾瑪曾是維也納最美麗的女子,馬勒過世時她才三十二歲,風韻未減,之後她曾改嫁,緋聞不斷,紅杏出牆只為了要得到更多人的目光與寵愛,她不惜在傳記上渲染誇大,引來當事人的不滿,迷戀她的美貌的藝術家們,聲稱阿爾瑪是他們心中的繆斯,因而我認同林芳宜小姐所說的結論,「因此到底是她滋養了藝術家們的靈魂呢?還是這些世紀末的天才們滿足了阿爾瑪的追求?這就如她的自傳內容一樣,後人眾說云云,真相卻永遠只是推測而出的真相。」
綜觀馬勒的一生悲喜參半,終其一生都是惴惴不安,到了晚年苦大於樂,光鮮的名指揮家包裝下,隱藏的是一個痛苦壓抑的靈魂,被精神耗弱所累、為妻子外遇所苦,我們該說是他的感情觀出現了嚴重的謬誤,還是他的沙文主義讓他自食惡果,抑或是不該和阿爾瑪結婚,我情願選擇第三個:阿爾瑪,是個紅顏禍水,為一己之私處處留情,而馬勒斯人已遠,祈願他的名曲傳唱不絕。
註:文字主要參考來源-NSO「發現馬勒」,林芳宜是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藝術博士、國立台東大學音教系講師、表演藝術雜誌音樂編輯。
*延伸閱讀-
敢愛敢恨阿爾瑪 情人都是大人物
《被愛的藝術》看馬勒「妻情六慾」
維基百科 馬勒
博客來 發現馬勒
NSO 發現馬勒
本文瀏覽人次:
Counter Stats
sydney charters Counter
為了「發現馬勒」系列音樂會,NSO還印製厚達兩百多頁的節目單,除了對曲目有詳盡的解說,連帶揮灑出馬勒的音樂人生,是馬勒的另一種音樂傳記。
馬勒是猶太裔奧地利人,1860年出生於波西米亞(今捷克),父親經營釀酒廠,母親是肥皂商之女。馬勒從小生長在一個充滿家暴的環境裡,父親毆打妻小的暴力戲碼經常上演,在童年的心靈便萌生一種憐憫女性的想法,馬勒的雙親一共生下14個孩子,由於家境貧寒,許多孩子都夭折,馬勒在家排行第二。音樂細胞在他體內從小便開始迅速滋長,六歲參加鋼琴比賽,八歲就能指導其他孩子彈奏鋼琴,不滿十歲就已有不凡的表現,是音樂家裡少數中的少數,馬勒的一生追隨著音樂,被音樂牽引,在父親的許可之下,1875年馬勒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,開始接受音樂的正規教育。
1880年,馬勒離開維也納,展開了指揮生涯,1883~1885換到另一個地方,在此處他和一位女歌手有段沒有結果的戀情,他黯然來到布拉格謀生,爾後在當地得到布拉姆斯的讚賞,他的音樂事業開始蓬勃發展,據說他為了接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,曾被迫受洗為天主教徒,不過馬勒對樂團和歌手的要求非常嚴格,不但在演出要求絕對的完美,還要表現出原創者想表達的真實性,如此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,為他的事業帶來登峰造極,但因名氣響亮樹大招風,他離開了維也納國家歌劇院,輾轉在各地擔任指揮,都有極為輝煌的成就。
馬勒的婚姻路相當坎坷,僅管他絕不動粗,但性格上還是感染到父親的沙文主義氣息,他和阿爾瑪的感情路是完全的兩極化,馬勒因事業需要和許多女歌手來往,但大都留下不愉快的結果,在於他太重視音樂層面,犧牲了個人愛慾的層面,而其妻阿爾瑪恰好和丈夫完全相反,婚前和多位知名的藝術家交往,而外遇、同居、再婚的對象也不乏是知名的藝術家,由於阿爾瑪才貌兼備,似乎讓維也納知名的藝術家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,面對丈夫的大男人主義,婚後待產讓她不得不放棄自己原有的事業,她的內心並不甘於活在丈夫的光環底下,然而和馬勒的九年婚姻路,阿爾瑪自始至終都是一位家庭主婦。
既是身為知名的音樂家,音樂家也是藝術家,他們的精神層面往往是讓人好奇的,貝多芬患有躁鬱症,馬勒本人亦有躁鬱症(一說是憂鬱症),晚年的他精神耗弱,常常向佛洛依德求醫,佛洛依德是當時研究心理的知名學者、維也納富盛名的精神科醫師,在他的診斷書上,詳實地記載馬勒的病況,並且根據他的觀察發現,馬勒有戀母情節,阿爾瑪有戀父情節,兩者的情節都相當嚴重,而後者正是導致老少配結合成功的關鍵因素,此外馬勒曾向佛洛依德坦誠,自己有性功能障礙,面對情慾旺盛的妻子,他自知虧待妻子,只好藉由不斷的創作,甚至在第八號交響曲《千人》裡題名送給阿爾瑪,女兒夭折之後,不久阿爾瑪婚後出軌,和別人有染對馬勒是一大打擊,他非常恐懼阿爾瑪對他的離去,唯有埋首創作,以妻為名,做為靈感的繆斯女神,才能彌補在情慾上的不足。
正因大女兒瑪麗亞.安娜夭折後,在馬勒和阿爾瑪的婚姻受到強大的衝擊,馬勒為了挽回阿爾瑪的心,試圖鼓勵她繼續作曲,在馬勒即將過世的前一年,佛洛依德還充當和事佬,為拯救馬勒的婚姻努力,利用兩人之間的戀父與戀母情結,促使兩人在情感上得到滿足,馬勒總算再度和阿爾瑪平靜地度過了美滿的婚姻生活。
阿爾瑪曾是維也納最美麗的女子,馬勒過世時她才三十二歲,風韻未減,之後她曾改嫁,緋聞不斷,紅杏出牆只為了要得到更多人的目光與寵愛,她不惜在傳記上渲染誇大,引來當事人的不滿,迷戀她的美貌的藝術家們,聲稱阿爾瑪是他們心中的繆斯,因而我認同林芳宜小姐所說的結論,「因此到底是她滋養了藝術家們的靈魂呢?還是這些世紀末的天才們滿足了阿爾瑪的追求?這就如她的自傳內容一樣,後人眾說云云,真相卻永遠只是推測而出的真相。」
綜觀馬勒的一生悲喜參半,終其一生都是惴惴不安,到了晚年苦大於樂,光鮮的名指揮家包裝下,隱藏的是一個痛苦壓抑的靈魂,被精神耗弱所累、為妻子外遇所苦,我們該說是他的感情觀出現了嚴重的謬誤,還是他的沙文主義讓他自食惡果,抑或是不該和阿爾瑪結婚,我情願選擇第三個:阿爾瑪,是個紅顏禍水,為一己之私處處留情,而馬勒斯人已遠,祈願他的名曲傳唱不絕。
註:文字主要參考來源-NSO「發現馬勒」,林芳宜是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藝術博士、國立台東大學音教系講師、表演藝術雜誌音樂編輯。
*延伸閱讀-
敢愛敢恨阿爾瑪 情人都是大人物
《被愛的藝術》看馬勒「妻情六慾」
維基百科 馬勒
博客來 發現馬勒
NSO 發現馬勒
本文瀏覽人次:
Counter Stats
sydney charters Counter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