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白先勇 余秋雨 結緣30載

中時電子報作者林欣誼╱台北報導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5年3月3日 上午5:50

中國時報【林欣誼╱台北報導】

當文化名家余秋雨遇上崑曲大師白先勇,會激出什麼火花?由白先勇主持的「崑曲之美」講座昨(2日)在台大開課,首堂邀請余秋雨主講,現場400人教室大爆滿,兩人回憶30年的交情時熱情激動:「我們因崑曲結緣,在中國文化與文學上互相交流,緣分很深!」

當年就是白先勇把《文化苦旅》推薦給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,余秋雨從此以本書揚名台灣,暢銷至今。白先勇還引介休秋雨在台灣報紙發表作品,台灣把稿費寄到美國給白先勇,「他每次都步行到郵局填匯款單,中英雙語,寄到中國給我,有時還要把不是整數的稿費湊成整數。」他至今珍惜保留那些手寫信封與匯款單。

余秋雨研究戲劇,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,昨他以「從中國文化史觀看崑曲美學的重要性」為題,連講2小時滔滔不絕,不時幽默引得哄堂大笑,課後被學生包圍要簽名。

他表示歷史上許多暴君,連自己家人都殺,看戲時卻能熱淚盈眶,「可見戲劇是種液態時空,讓人回到意想不到的天真時代,嬰的時代。」生動演繹戲劇的價值。

他擁護崑曲,反對將京劇稱為中國「國粹」,認為京劇唱腔好但內容薄弱。崑曲在劇作家湯顯祖時締造最高成就,但也在「過度流行」後由盛轉衰,他笑稱那時崑曲大量互相模仿的劇情,「不外是有錢小姐愛上窮困小子,但硬被許配給富家子,窮小子力爭上游考上科舉,回頭報復或者放下寬容。」一如現在的偶像劇。

余秋雨肯定崑曲的美學特色,表示崑曲有種「安靜的緩慢」,「崑曲給現代生活帶來『巨大的補充』,不只是休息,而是回到人性的美夢時代。」

但余秋雨認為經典不必然要普及,「比如白先勇的《青春版牡丹亭》是極少數經典,那就是社會高貴的所在,讓我們仰起頭來找得到,但經典的東西都普及的話,就不叫經典。」

白先勇致力推動崑曲走入校園,2011年首度在台大開設一學期「崑曲新美學」,由他主持、邀請黃金陣容講師。這學期起由趙廷箴文教基金會贊助再度開課,每周邀請余秋雨、王安祈、李惠綿、林鶴宜、鄭培凱等名家授課,課程預計連開3年。


 




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7%99%BD%E5%85%88%E5%8B%87-%E4%BD%99%E7%A7%8B%E9%9B%A8-%E7%B5%90%E7%B7%A330%E8%BC%89-215033955.html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余秋雨 白先勇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fai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